「台中每多一棟建築,就長出一個公園」,這是台中人朗朗上口的一句話。 意思是台中建築的綠化遠超過想像,「有的綠覆率到250%」。許久沒有深入去看台中,最近一兩次的拜訪,愈來愈理解台中的宜居韻味和國際風格。最明顯的是建築。全台灣沒有一個都市像台中,擁有最多世界級建築大師的作品。50年前,東海大學就請到貝
2020年9月9日這一天,中共SU-30、殲10等多型機,多次升空進入我國西南空域;自此以後,台海上空風雲詭譎,雙方戰機頻頻互嗆。「兩岸會不會開戰?美國會幫我們打仗嗎?」「雙方會不會擦槍走火?」一連串的問題早在企業界裡傳開。私底下,國際政治學者已成為企業界諮詢的對象。相關基金會針對疫情後、美國大選後
二年前的7月26日,近50位同事聚在「人文空間」,唱生日快樂歌。替郝柏村院長賀百歲大壽。請他講幾句話,他一口氣就說了20幾分鐘。從小時的北伐時代,到18歲參加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保台之戰,他說:「我親身經歷了中國的興亡變化。」尤其對蔣委員長帶領八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中國人才能不再受
馬雲曾經警告過年輕人:「你要最害怕那些既聰明,又認真努力的人!」 梁啟超4、5歲就聽祖父講解《詩經》《四書》, 9歲就能下筆千言。除參與變法上書,推廣民主制憲,提倡新文化運動,終其一生,他著述千萬字。余英時院士從不運動,他認為每天運動,就會耽誤寫文章的時間,是很划不來的。一位朋友曾用「這個
1989年,我有一個難得的機會,單獨訪問到當時的「強人總長」郝柏村,深覺在他威嚴的外表後面,蘊藏著簡單、明確與大格局的思惟。由於服務軍旅,他絕少面對新聞界,但是我也發現,一旦他接受訪問,並不迴避問題,也不擔心他的話會被誤寫或誤解。也許是因為這樣的認識,使我在五年後有勇氣提出寫書的計畫;但更關鍵的是:
1月23日,我正在琉球晴空白雲下,遠眺蔚藍大海,享受難得的春節長假。台北家人電話提醒:「有口罩就儘量買!」武漢封城了。回來上班第二天,一位好友來電:「×××在武漢工作的弟弟,去年12月聽說城裡肺炎死了上千人,馬上就趕回台灣,到鄉下住了一陣子。」2月9日,我的高中同學和先生從美國出發,參加了一團埃及尼
(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CEO王力行)編按: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於2020年3月30日下午2點47分,於台北三軍總醫院過世,享嵩壽102歲。出將入相的傳奇一生,心心念念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他有軍人的鐵膽保衛台海安全,也以文人的鐵筆還原抗戰歷史。
手邊有一本《TIME》雜誌出版的「影響全世界100大照片輯」,編者的話說:「選這100張照片,是因為它們改變了人類歷史。」1977年,攝影師Eddie Adams拍下一張越南海上難民的照片:一個驚慌的母親抱著垂死的女兒,身旁是眼神無力的兒子。他描述當時看著一隻小小竹筏載著50位越南難民飄向泰國海域。
年中陸續造訪新加坡和香港,台北也歷經了選舉。看到三個華人社會的變化,背後最大的翻轉力是青年。香港暴力事件在台灣選舉後似乎冷了下來。過去入關,要排隊半小時,現在不到10分鐘。問起機場服務員香港狀況,他說:「沒事的,香港不會有問題的!」觀察香港從英國統治到97年回歸,一位資深媒體人分析,「年輕人抗議發展
2019年台灣代表字選出了「亂」。如果問我,我會選「糊」。因為這一年,有人故意模糊真相,有人不明真相糊塗了;有人裝糊塗,有人真糊塗。2019年華人世界最大的事,非香港「反送中事件」莫屬。在香港大學9月的開學典禮上,劉寧榮教授發表主題演講:「客觀與理性,香港困境的思考」,他提到原來有600位同學入學,
每天都有朋友傳來香港暴亂的影片,有的是黑衣青年打劫超市,也有對著不同意見的長者潑汽油點火的恐怖鏡頭。剛從香港採訪傅高義教授回來的同事說:「中文大學校園變成戰場了」。事情已經持續了半年,沒人知道未來如何發展和結束。連香港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在談到這件事都說:「香港是中國人的悲劇。」「我也沒有能力想出一
我曾經跟同事說過,「《遠見》400期是社內的事,和讀者有什麼關係?」意思是不要只從自己角度看事情,要從讀者的需要談問題。可是最近香港反送中事件引起的暴亂,讀到各方的討論,我不得不再重新翻閱《遠見》過去400期的文章了。1994年,我們曾探討過渡期的香港氛圍。名為〈各就各位戰97〉的主題企畫中,記者李
中美貿易戰爭何時開始的?應該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2018年3月22日,川普簽署一紙備忘錄,宣布「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祕密」,因此依據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進口產品徵高關稅。中國反制,也對美國農產品徵收關稅。一年半來,雙方互相較勁,有時劍拔弩張,有時峰迴路轉,談判始終無法定於一鐸。不僅是貿
朋友傳來的LINE上說:「地母經」卜卦,「歲逢己亥初,貧富少糧儲。 蠶娘相對泣,采葉扳空枝……」今年,正逢己亥年,是一個「無春年」,沒有立春的一年,萬物貧瘠。不少經歷過戰爭的前輩,在見到香港「反送中」事件,成千上萬人走上街頭,心裡是很不安的。因為1949年國共戰爭,他們經歷過逃難的恐慌;1989年,
每年5、6月驪歌聲起,即將踏進社會的學子,都要接受一場洗禮:畢業典禮上名人為大家祝福。畢業典禮演講,據說始於名校,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哈佛大學在只有9位畢業生時期,就有了這項活動。早期是學者或校長講話,後來邀請州長等政治人物。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學邀請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做畢業演講嘉賓。當時二戰
今年5月5日,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在臉書上揭露了一件事。他說上週去了內湖一家社群營銷公司,他們剛接了一個專案,每個月110萬,如果達標,繼續接案,直到明年總統大選。這家六人公司手上有50個PTT帳號,還有臉書、YouTube等各幾十個帳號。他們幾乎24小時上班,每天早上8點,委託方透過線上開會,檢討前一
上個月18日,《遠見雜誌》發了第一張「榮譽記者證」給張經義;這是創刊33年來創舉。我們以這位美國百年來首位白宮記者協會中文記者為榮。2004年,張經義剛獲政大新聞、阿拉伯語雙修學位,進入《遠見》任記者。當時他已遊過全球四大洲十多個國家。並不是他家境優渥,而是他在假期內擔任導遊。他的好奇心、行動力和吃
3月底,韓國瑜市長到香港。第一天就見到了港府特首林鄭月娥,與港商簽下26億的訂單。電視上,韓粉機場蜂擁,記者不斷發問:要不要選總統?去年,一瓶礦泉水、一碗滷肉飯,韓國瑜手無寸鐵打下江山,攻占台灣深綠堡壘——高雄。在台灣,甚至全球華人政治圈,投下震撼彈。「台灣怎麼會有像韓國瑜這麼不一樣的政治人物?」有
這些年來,好多朋友關心媒體、出版的發展,頻頻問:紙張消失,你們的雜誌和書怎麼辦?甚至剛畢業的應徵同學會問:公司未來的數位發展如何?其實,數位發展和哪個產業無關,今天各行各業都有「數位轉型」的問題和困擾。自從1999年,三位哈佛大學管理學者提出「破壞式創新」開始,就點出進入數位化時代,科技引領企業的翻
2019年,馬雲要退休了;他55歲。從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誓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20年來,這位中國互聯網教父,幫助了無數中小企業做好生意,顛覆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馬雲最終的夢想,還是要當老師,「我準備了十年;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馬雲
12月22日,清華大學為前校長沈君山舉辦百日追思會。沈校長晚年得子,如今已是榮總急診科醫師的沈曉津,追憶父親2002年寫給他的一封信,當時他剛小學畢業。父親在信中說,做完頸部超音波,得知血管栓塞已過半,頂多三年,將全部堵住。父親並說,自己的世界已愈來愈小,回顧過往,期勉兒子:「與其當個推動大石頭的人
風起了,風靜了;2018尾聲將至。 這一年,帶動台灣前進的學者文人殞落不少。沈君山、胡佛、楊國樞、王大閎、張俊彥、孫明賢、李敖、洛夫紛紛走了。這一年,貢獻台灣經濟發展的財經關鍵領袖張忠謀、彭淮南退休了。這一年,台鐵自強號剛慶祝40週年,10月就發生出軌翻覆意外,18人死亡,187人受傷。這
2014年4月中,奈及利亞奇博克小鎮,恐怖組織綁架了200多位女學生,舉世譁然。奈國政府卻說:「這是個假新聞」。這件事一直困擾著駐在倫敦的女記者布莎雷(Stephanie Busari)。後來她拿到一部影片,是恐怖份子向世人證明這批女孩還活著。布莎雷親赴奈及利亞東北部,向受害人父母確認是他們失蹤的女
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推出《不願意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時,人們還覺得全球暖化干我何事?甚至有人質疑這是一個科學大騙局。十多年後,颱風吹垮了現代高樓,暴雨淹掉了國際機場,人們才意識到:大地反撲、人人受害。從疑惑到信任,需要漫長的時間;疑惑和信任又是一物的兩面。子女信任父母、消費者信任廠商、納稅人相
一位企業高管曾問過他的朋友:如果你的部門裡有個明星球員,專業表現突出,但是人緣太差、EQ太糟,你會重用他嗎?這位朋友答得巧妙:如果我是同樣性格的主管,我會重用他;可惜我不是。到底明星優先?還是團隊優先?永遠是困擾企業的一道難題。明星球員表現優異,是業績的貢獻者,但他們往往自視甚高,永遠希望成為聚光燈
一位女性朋友告訴我,六年前母親得了肺癌,一直用標靶藥治療,健保給付。最近癌病生變,需更好藥物,但得自付。自付藥很貴,一粒索價1萬3000元,一天一粒。好心的醫院朋友私下告訴她,如果要便宜的藥,得從印度購買,但不合法。她輾轉找到了管道,一個月的藥費正是台灣一粒正版藥費1萬3000元。過了不久,我就在網
5月去上海,上海朋友送了一套三本書,半透明書套上印著「謝謝儂」。三本書都環繞著思南。有《思南文學選刊》《海上思南》和《在思南閱讀世界》。原來思南是一條街名,還有一個思南公館,一個思南書局;現在更成為一片公館區,是當地推廣閱讀的重地。它位於上海市中心,集合了51幢老房子和八種近代建築,這種風貌成為上海
「我們這一代,要打仗、從政;我們兒子一代,才能經商、發展工業;然後孫子一代,才能鑽研藝術、創作文學。」這是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在開國時代給美國人民許下的承諾。可惜文明的發展,人類並沒有留下太多的教訓。如今依然戰爭與科技研發並肩,殘殺與藝術創作同行。周而復始,人們長智長識的進展
1995年底,我讀了《怕老》一書,英文名是《Fear of Fifty》。作者Erica Jong在前言中說自己50歲了,最不想做的事是大肆慶祝。她只想找個隱密處靜思,理清自己面臨50歲時的矛盾情緒。正如她周遭50歲女性的困惑和恐懼:「不知道年輕漂亮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不知道這個只愛青春、不愛老女人
3月15日,離春分尚有一週。紐約街頭,氣溫攝氏1度;位於聯合國總部旁的市活動中心,歌聲沸揚。歌聲發自四位非洲年輕女性,擊鼓而舞,自信樂天。坐在後排的,是身披黃色袈裟的比丘尼。她們是國際佛光會在全球各地的總住持:總會長覺培法師、歐洲的滿謙法師、加拿大的永固法師、日韓的滿潤法師和新馬的覺誠法師。他們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