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作者關鍵字:
正確生活的權利
不久前曾在台灣STS網路社群跟朋友討論「體制」與「個人」間種種的衝突與可能。這個討論是因為我們期待能夠對目前社會焦慮的現況提供些改變的契機,但是應該怎麼做才有成效?從體制著手,還是從個人做起? 誰來改變現狀?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走進超級市場,貨架上滿滿都是過度包裝的商品,究竟是買還是不買
做個懂得示弱的強者
過去幾個月,因為出了兩本書的緣故,我幾次來回於德國與台灣間。喚我回家的這兩本書,一本是《不只是蓋房子》, 記錄的是在2003年初,我在德國冬夜裡發出的一封e-mail,喚起上百位志工朋友在2003年3月放下工作,到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布農卡社部落,用4個星期的時間一起協力造屋∕家的行動;另一本書是《到
環保再生40萬個工作
環保是好生意。環保廠商是好雇主,環保產業可以提供40萬名青年工作機會。在德國,再生能源是每年可以締造高達100億歐元營業額的產業,過去三年半的時間就已經創造了12萬個工作機會,預計在2020年將達40萬。目前,再生能源已經提供德國電力總生產的10%,預計在2020年至少達20%以上。到2050年,德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