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日本人看外籍勞工

馬耀輝
user

馬耀輝

1988-09-15

瀏覽數 23,650+

日本人看外籍勞工
 

本文出自 1988 / 10月號雜誌 第028期遠見雜誌

日本,在外國人眼裡,特別是來自低度開發國家的人,就像金銀島一樣,令人興起淘金的念頭。經濟大國的吸引力,促使他們離開家鄉,渡海而來,投入日本的公司、工廠等地,從事消耗體力的工作,他們被日本人稱為「JAPAYUKI桑」(指到日本淘金的人)。

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合法或非法居留日本工作的外國人,數目正逐年增加,一九八六年,在日不合法就業的外國人就超過了三萬人。其中歌舞演藝人員最多,然後依次是經商、受聘、外語教師、專門技術人員、教授。以國籍來看、最多的是菲律賓人,其次是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英國(含香港)、韓國等地的人。

不歡迎勞力工作者

相反的,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純粹想以勞力賺錢的外國人,是不受日本歡迎的。這些「非法就業」的人,或從事居留資格以外的工作,或超過居留期限仍待在日本,一經查獲立刻被遣送回國。被查獲的人已由一九七七年的二一四人,增加到去年的一萬一千多人。其中仍以菲律賓人最多,占七0%左右,其次是泰國、巴基斯坦、中國大陸、孟加拉等地。

日本法務省人國管理局認為,去年查獲的人數雖多,仍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據估計還有六萬多人,以入學、觀光等名義潛藏日本,男性擔任建築工地、工廠的工人,女性多擔任餐廳服務員,也有人在風月場所中討生活。

「JAPAYUKI桑」的增加,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國家窮。日本一九八五年的每人平均所得達到一一、三三0美元,而孟加拉只有一五0美元,中國大陸三一0美元,巴基斯坦三八0美元,菲律賓六百美元,懸殊的經濟狀況,再加上日本中小企業欠缺人手,聲色場所求人心切,於是廉價勞力的流入成為難以遏阻的趨勢。 但是人數一多,就給日本在福利、醫療、治安等方面,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例如去年一月,千葉縣曾發生菲律賓工人殺死房東老太太的案件,震驚了當地日本人,房子甚至不敢租給外國人。

另外,非法就業的外國人怕被發現,往往屈身於惡劣的工作條件下,例如一位四十五歲的菲籍建築工人,因為在工地出事而躺進醫院。為了得到只有日本工人一半的工資,他付出了一生不良於行的代價。

有鑑於此,日本勞動省將採取雙層的圍網,防堵「JAPAYUKI桑」的流入。一層是加強審查外國人的受雇許可,另一層是雇主雇用外籍勞工必須取得政府許可。但是法務省卻認為雇主有雇人的自由,如果只有雇用外國人才要政府許可,是不公平的,同時也會受到外國的指責。

中小企業的救星

這個令官方頭痛的問題,同樣也困擾民間企業界,全國中小企業團體中央會的常務理事錦織璋指出:「國際化的結果,人的流動如水就下,堵也堵不了。以法令禁止他們來日本,只會讓他們在不見天日的世界裡,遭受黑社會的壓榨、剝削,問題仍然存在,何不採取外國協議,明訂接納人數,居留期間期限等方式,使之合法化?」

東京商工會議所的勞委會主席鄉良太郎,則認為這個問題必須慎重處理,他說:「言語的隔閡、生活習慣與宗教的不同、工作條件和日本人有別,再加上來日本以後的居住、子女的教育等等,都是問題,在沒有能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合法化豈不言之過早?」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儘管日本人還在爭論接納或禁止,為數眾多、無力改善經營方式的中小企業,仍要靠「JAPAYUKl桑」來苟延殘喘。

例如隔著一條荒川與東京都相望的琦玉縣川口市,二十多年前的六百多家鑄造工廠,由於石油危機、日幣升值、人事費用騰貴的打擊,現在只剩下兩百二十六家。再加上隨著經濟的高度成長,沒有年輕人願意待在這些髒兮兮的工廠。這時候工資便宜,又不在乎惡劣環境的外籍勞工,宛如救星一般,使這些中小企業得以復甦。

雖然國際化一詞在日本已經高唱入雲,對於「JAPAYUKI桑」,日本人卻仍停在欲迎還拒的階段。從以前高度成長期到現在,這個經濟大國的繁榮,都有賴外國的廉價勞力,只不過以前是到國外設廠,如今外籍勞工聚集而來。這樣前後的變化,或許可以促使日本人深思,何謂真正的國際化。

(馬耀輝取材自朝日新聞、AERA週刊)

菲律賓有計畫輸出勞力

為了解決失業問題,為了賺取外匯,一九七八年馬可仕執政時,菲律賓實施了勞力輸出五年計畫,一直到今天,輸出勞力仍然是菲國的政策,目前約有三百萬人,正分布在世界一百二十個國家爭工作。

賺回大量外匯

十年前推出勞力輸出五年計畫,正值中東產油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工人。一九八二年起,菲國成立海外就業局(POEA),拓展海外的勞動而場。八三年,規定出國工作的人必須匯工資五0%至八0%回國,違者不再發給護照,或不准延長護照期限。後經國際勞工組織(ILO)指控為藐視人權,一九八五年罰則取消,但是輸出勞力的政策,仍然未因政權的遞嬗而消失。

這些出國工作的人,去年一年匯回家鄉的金額,達到七億兩年多萬美元,約菲國一年進口總值的七分之一。若加上他們返國時攜回,或託朋友暗中帶進的錢,,總額據估計可能超過十五億美元。他們雖然沒有帶回專業知識或技術,但是賺回來的外匯,在償付菲國政府的外債上,有或多或少的貫獻。

(為耀輝取材自AERA)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