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他們四位的經歷:王作榮是經濟學者兼政府官員,從事經濟建設設計;趙耀東任經濟部長和經建會主委,是經濟建設的推動者;王昭明在政府財經部門之間的協調上,卓有貢獻;而王永慶則是一位企業家,實際運作和檢驗了政府的經建政策。
他們四位,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和見證人,最有資格為台灣經濟建設的過去和未來發言。
那麼,台灣為什麼能從一個貧窮的小島變成一個高所得的地區?歸納他們四位的意見,主要原因是從前的執政者是一個「有領導能力的政府」。
「有領導能力」具體表現在有遠見和有擔當上。王作榮指出,中央政府遷台之初,日本企業走了,政府就擔任了經濟發起人,創辦公營事業發揮領導作用,貢獻資金、人才和技術。同時又採行了自由市場經濟,使民間企業能充分釋放能量。
中鋼是台灣第一個大型工業,依照「中鋼之父」趙耀東的說法,當時政府很窮,新台幣560億元的建廠經費連10億元都籌不到。但政府決心要建大鋼廠,而且建得十分成功,這是何等的氣魄與能力!
政府雖然肯花錢,願做事,如果錢都放進官員荷包去了,不僅沒有績效,也會造成政風的敗壞。王永慶強力讚揚當時領導人的清廉,「比韓國、東南亞,甚至比日本還清廉。」回想當年台灣經濟困難的情形,王永慶不禁懷念蔣經國,「經國先生對台灣是有貢獻的,歷史一定會為他記上一筆。」
《遠見》邀請這四位重量級人士討論台灣經濟問題,目的自然不在「憶甜思苦」,而在想找出一個答案:今後怎麼辦?四人幾乎只有一個結論:台灣經濟的出路在大陸。
王昭明認為,台灣太多的政治考量掐死了兩岸經貿交流。大陸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在快速發展,台灣領導人卻視而不見。台灣若只講兩岸開放的弊端,那就是不理性了。現在大陸與東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五到十年間,台灣的地位會愈來愈不利 。
王永慶一向主張兩岸三通,他認為同文同種是台灣企業到大陸發展的優勢,應該讓兩岸關係儘快正常化。
台灣沒有資源,經濟若想保持繁榮,只有去大陸。早一點去,對台灣有利。他很憂心:「我看機會已經慢慢消逝。」
處理兩岸關係,更要領導人有遠見、有擔當。千言萬語,關鍵還是在一個「有領導能力的政府」。這應該不是「三王一趙」四位先生的個人祈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