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以前,鴻海在美國沒有任何專利,卻在短短八年累積超過七千件專利的實力,談智慧財管理,鴻海當之無愧。
事實上,鴻海也曾經處於三天兩頭就得挨告的窘境。一九八一年,郭台銘開始發展連接器時,幾乎每個月都挨告;直到十二年之後的一次對談,當時亞太智財科技總經理及執行長林鴻六為郭台銘解釋智慧財的概念與未來,才猛然頓悟,當下成立鴻海法務部門。
十年過去,當時的法務部門如今已是超過四百多人編制的智慧財團隊。
為培養這群工程出身的專利人才,鴻海大力延攬美籍資深專利律師「傳授武功」之外,並廣泛研究跨國公司專利布局策略,編撰成教材定期授課,「智慧財是西方的遊戲規則,所以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一位長期觀察鴻海智慧財布局的學者表示。
因此鴻海專利工程師不僅瞭解基本法令訴訟,而且深諳專利技術,加上長期產業分析訓練,甚至有行銷管理智慧資產的能力,並非如國內一般法律科班的專利律師,僅徘徊於法令層面運作。
鴻海法務部門的專利工程師,需經過二至三年的訓練方可進行獨立作業,平均五至七年才得以養成一位成熟的法務專材。
另外,鴻海ICM&A系統(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Analysis,智慧資本的管理與分析系統),每天匯集全球據點新研發產品,然後將其權利化,再到不同國家與市場申請智財權,「並行同步」——鴻海無體財產布局四字訣,其實講的就是智慧財團隊並行於R&D的敵我分析,同步於研究成果即時智財化的精髓。
資訊硬體和資料庫建置、四百位專利工程師的薪資,一年超過五億元的投資,郭台銘大手筆卻絲毫不心軟,「把智慧財搞好,以後才能過好日子!」他不只一次提醒員工智慧財投資的願景。
現在的鴻海,儼然是國際智慧財戰場的一方霸主;除了主打以量取勝的人海戰術之外,專利申請前尚考量往後投資、行銷、業務等發展方向,專利地圖(Patent Map)聯繫著技術間彼此的關係,是一張縝密的地雷網。
例如連接器部分的七千多個專利,使得鴻海不僅得以有效阻擋潛在競爭對手進入市場,未來並藉由技術授權持續獲利;就連全球最大的連接器廠商AMP/Tyco都要讓他三分。
二○○二年底,鴻海對AMP/Tyco提出法律訴訟,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當時郭台銘忿忿表示:「以前鴻海挨告,苦水只能往肚裡吞,現在我以你們制訂的遊戲規則告你們,有什麼不對?」
業界人士便指出,鴻海在連接器領域已經築起阻擋對手的那堵牆,要踏入該領域而不踩到鴻海專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智慧財是高度腦力密集結晶而成的無體財產,不受地域限制,還是企業國際化的指標。鴻海除了鞏固美歐日既有的智慧財網絡之外,更於八年前著手開拓中國大陸新土。
學者指出,中國大陸二十年來經濟持續成長十%,加上產業結構成形、規模經濟以及科技技術跳躍式發展,「中國專利的經濟價值,即將等於或大於美國專利。」
大陸當局目前積極投入智財權學術基礎建構、法源制度完善以及專業素質培養,諸如聯想集團、中興通訊、華為技術與熊貓電子等企業亦紛紛響應,然而其法務主管其實都是於鴻海中央法務處成長的昔日戰友,「大陸第一批的智慧財專才,可以說是鴻海枝繁葉茂的成果,」學者如此分析。
近期鴻海則將中央法務組織分散併入各事業群,落實事業群獨立管理願景,藉由智慧財攻城掠地的大業,鴻海始終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