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忠謀對半導體「這句話」,金融自由化也受用!

陳冲
user

陳冲

2022-12-13

瀏覽數 1,300+

張忠謀先生在一場活動上發表談話。蘇義傑攝影
張忠謀先生在一場活動上發表談話。蘇義傑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編按:上週張忠謀先生在台積電移機典禮,講了一句話,雖是對半導體界說的,但對金融自由化也挺受用;開始的浪漫已經消逝,初期的興奮也已消失,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對執政者亦然

今年9月英國女王薨逝,如果問她臨終有何憾事?對不起,這裡談的當然要與金融相關(所以與卡蜜拉無涉),而英國金融界人士應該會同意,合理的答案應與2008/11/4女王造訪LSE時的驚天之問有關。

當時金融海嘯正熾,倫敦市場一片蒼涼,女王到訪倫敦政經學院,聽取簡報後,只提出一個簡單問題: Why did nobody notice it? 據報導,現場寂然無聲,LSE負責人囁嚅以對:「在每一階段,人們都倚賴他人,而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做對事了」。言下之意,沒人需要負責,答了等於沒答,女王當然不會滿意。

一晃四年2012/12/13恰好是十年前的今天,女王走訪負責金融監理的英格蘭銀行,該行一位主管Sujit Kapadia自告奮勇要回答四年前的問題:「大家以為市場有效率、大家認為法規沒用、而且經濟不錯、自滿之心滋生」。這種講法,女王反應如何,不得而知,不過次日媒體顯然並不捧場。

自由化是否足夠,是動態的觀念,要不時滾動檢視,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達志影像

自由化是否足夠,是動態的觀念,要不時滾動檢視,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達志影像

金融自由化是否足夠,是動態的觀念 

上週在劉大中/蔣碩傑基金會專題演講金融自由化過程時,我提到這個故事,聽眾不禁莞爾。事後我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回饋,其一是肯定30年前啟動的自由化,觸發日後金融界的活力;另一則是認為自由化不足,監理沙盒變沙坑。

事實上,自由化是否足夠,是動態的觀念,要不時滾動檢視,採取相關的配套措施,布建妥適的安全網,至關重要。30年來,台灣經歷三次金融波動,即1995年本土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是舉世唯一未獲國際貨幣基金援助,而能度過危機的國家,當年國際財經媒體稱A non-IMF member weathered financial crisis,如今觀之,是一項極高的肯定。

十年前,Kapadia在英格蘭銀行的搶答,其實有點出金融危機的原因,只是在女王座前,用字精簡,乍看不能凸顯深層的意旨。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K氏說People thought markets were efficient,擺明當時市場已失去自我調整的功能;K氏又說People thought the regulation wasn’t necessary,也擺明當時很多人視法律為無物;K氏又表示there was this growing complacency,充分說明市場的倨傲自滿;至於the economy was stable,當然是暗指居高不思危的心理。所以K氏雖然惜字如金,但對時弊的針貶,卻是恰到好處。

30年來,我們在落後歐美的劣勢下,穩健推動金融自由化,又遭逢全球化、逆全球化、數位化等潮流的交錯衝擊,一路走來,委實不易。

女王在2008年有驚天一問,其實難怪,看到信評機構的後知後覺,目睹華爾街坐擁駭人高薪,也見識到複雜商品問世卻說不清風險時,就應該警覺危險即將失控

當年LSE勉強回答女王問題時,講了一個關鍵詞At every stage,在每一階段,其實存在不同的風險,如果仍然採取以往同一方式,女王恐怕五至七年就要問一次相同的問題(摩根大通銀行老董告訴她女兒,金融危機就是每五到七年就會發生的玩意),金融界或監理機關還不如定期自問,或許更能防微杜漸。

上週張忠謀先生在台積電移機典禮,講了一句話,雖是對半導體界說的,但對金融自由化也挺受用;開始的浪漫已經消逝,初期的興奮也已消失,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對執政者亦然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原文刊載於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網站,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