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年會喝幾次可樂(可口可樂)呢?也許你兩年也才喝那麼一次。你說不定會想,「可口可樂砸大錢打那麼多廣告,真的有賺頭嗎?」其實可口可樂瞄準的典型客群,正是像你這樣的人。(本文摘自《全球菁英都在讀MBA行銷經典》一書,作者為永井孝尚,以下為摘文。)
可樂消費者的分析表顯示,過半數的消費者1年只喝0∼2瓶。購買次數不到1次的消費者佔了約50%。其實可口可樂的客群幾乎都是輕度使用者。
「兩年才喝一次可樂」的你,正是典型的可樂客群。
對可口可樂來說,1年喝3次(4個月喝1次)以上的人,已經屬於重度使用者。
儘管柏拉圖法則稱「前20%的消費者佔了總營收的80%」,但對可口可樂公司而言,事實上只佔了50%而已,另外50%的營收來自鮮少購買的輕度使用者。
這些輕度使用者的購買頻率極低,還會選購其他品牌。此現象在服務業亦然。銀行有過半數客戶的主要往來銀行,都是其他銀行。
此外,長期追蹤消費者後發現,重度使用者很容易變成輕度使用者,輕度使用者也很容易變成重度使用者。無論是哪個品牌,都會產生回歸平均狀態的消費行為適當化法則。
任何商品的購買頻率都能用此狄利克雷NBD模型(NBD-Dirichlet Model)來表現。當市佔率增減時,整體將維持此分布狀態增減,消費者也只會在此分布中變動。
因此,就算主攻特定的重度使用者,也無法增加營收,廣泛網羅輕度使用者及非使用者,才能增加成功的機率。
極力將同質性高的商品推銷給同樣的客群
「區分顧客,專攻某目標客群」的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雖然瘦身飲料專攻女性族群,但針對一般飲料跟瘦身飲料進行分析後,發現兩種商品的客群如出一轍,男女比例也幾乎完全相同。
擴大分類範圍進一步調查後,發現競爭品牌的消費者,也是同一批人。福特(大眾車)跟雪佛蘭(主打年輕族群)的車主,全來自同一個客群。
買香草冰淇淋跟巧克力冰淇淋的人,是同一批人,他們既買香草口味也買巧克力口味。「這不是廢話嗎?」如果你這麼想,或許該回頭看看,你的公司是否也不小心掉入了「刻意替兩種商品設定不同的客群」的陷阱呢?
可口可樂公司旗下有可樂、芬達、雪碧等多個飲料品牌。推出多個品牌的目的並非為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不管是哪個飲料品牌,都跟最暢銷的可樂共享7成的基礎客群。
可樂的客群跟其他飲料品牌是一樣的。其他品類的商品也是如此,幾乎都會跟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共享客群,此現象稱為重複購買法則。
那麼,可口可樂推出多個飲料品牌,賣給同樣的客群,這樣真沒問題嗎?或許大家下意識會反射性地覺得「品牌絕對不能重複」,但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只要消費者選擇了其中一個品牌就好了,重點是要提升品牌在市場上的存在感。
若有一間新成立的飲料公司,能夠自由挑選兩個品牌,那麼它該選的並不是「可樂跟芬達」,而是在全球各地都最暢銷的「可樂跟百事」。
應鎖定「對品牌沒興趣的人」,而非品牌愛好者
一般人常認為,蘋果電腦跟哈雷機車都有很多狂熱粉絲,其實不然。
電腦回購率(重複購買同樣品牌的比例)的第1名是71%的戴爾,其次才是55%的蘋果與52%的惠普。以市佔率來說,蘋果算是相當厲害,但這是因為蘋果電腦與其他廠牌電腦不相容,並非狂熱粉絲的功勞。
接著來分析哈雷機車的車主。
狂熱的哈雷車主佔了整體的10%,消費金額僅佔整體的3.5%。這些人的收入不高,錢幾乎都花在配件上,沒錢換新車,對整體營收的貢獻度極低。
大型機車愛好者的消費金額佔了整體10%以下。他們不但沒有加購哈雷機車的改裝配件,買的還是最小型的車款。據統計,有40%的哈雷車主長期把機車晾在車庫裡。
哈雷車主的回購率是33%,以顧客忠誠度來說差不多在平均值。
無論是哈雷機車跟蘋果電腦,狂熱粉絲都是少數派。實際能帶來業績的關鍵客群,是那些不拘泥品牌就掏錢購買,對業績貢獻良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