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一身好手藝,藍繪工作坊負責人劉秀蘭長年投入原住民染布、編織、串珠等技藝教學,致力保存部落傳統文化。她鼓勵年輕人回到部落創業,更以實際行動支持部落婦女,活絡原鄉經濟,將部落的傳統工藝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下去。
來自台東成功阿美族部落的劉秀蘭老師,因婚姻關係嫁到桃園,親自創辦藍繪工作坊,並在桃園市原住民部落大學擔任講師。她擅長原住民部落的手工植物染、皮蠟染與月桃編織等工藝,除了將部落織紋以創新手法呈現在圍巾、家飾與伴手禮,也提攜原住民後進學習技藝,鼓勵青年返鄉,把所學的一技之長回饋給部落。
部落尋根,回到「原點」
劉秀蘭平時喜愛從大自然中擷取創作元素,舉凡構樹、七里香、馬蘭、福木等植物等素材,在她的巧手下,都能渲染在美麗的布料上,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劉秀蘭成為桃園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以及中壢區原住民族協進會的講師,開始教授編織手作、染藝與珠串,並開設植物經濟開發等課程。她除了教導學生各種工藝品,也進行個人創作,許多作品頻頻在縣市伴手禮大賽及文創競賽中奪得大獎,甚至在桃園機場佈置展出。
這份天賦才華的手藝,其來有自。劉秀蘭是家中的老大,孝順的她從小幫父母下田務農,每逢插秧、割稻的季節,就會向學校請假,在辛苦的童年中完成學業。除了幫忙父母,她也尾隨在祖母身邊,學習原住民的編織技藝。出了社會,劉秀蘭不斷精進自己,到處拜師學習植物染與編織等手藝,也學習打版、裁縫的技巧,並考取了多項證照。投入學習的過程中,她發現繳交學費所學得的技藝,其實早就長存在部落裡,是先民們代代傳承的智慧。
好比以前祖母在部落會就地取材,沿海旱地上搖曳的構樹,樹身汁液就是最好的染料,枝幹剝皮以後還可以做成纖維,拿來進行編織;家中後方小河邊的藺草,曬乾以後就能編織成草席,每棵植物渾身都是寶。
絕不藏私,熱心推廣原住民技藝
「阿美族是很樂天、團結的民族,割稻插秧左鄰右舍都會相互幫助,抓捕貝類也是大家在一起。」正因為阿美族有著團結的民族性,因此豐年祭的大會舞上,人們會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圈圈,劉秀蘭便把族人的樂天精神結合岸邊的浪花,化為美麗的圖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裡,所到之處都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熱愛原住民文化的她不斷提升自己,曾經師從染織工藝大師陳景林,並曾經向泰雅族的編織國寶尤瑪.達陸學藝。劉秀蘭深受泰雅族的尤瑪.達陸的影響,也認為要「把織紋留在部落裡,把原住民的織紋找回來。」因此日後的創作盡量選用台灣的原生植物,並向部落的婦女直接採購植物原料,「我的月桃纖維,都是部落的婦女上山去採集的,這樣能促進部落經濟,打造友善部落的環境。」
劉秀蘭對部落文化傳承有一種使命感,她總是熱心地將一身所學傳授給每一位對原住民文化感興趣的人,甚至毫不藏私地將版型、設計圖全都送給學藝者。授課時,不管對方是魯凱族、阿美族、還是泰雅族,只要有心學藝,劉秀蘭都會傾囊相授,幫助對方習得技藝。她笑說自己只有一雙手,「要推廣原住民的技藝,你需要很多人一起來。」熱愛教學的她,如今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以熱情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她的學生現在遍佈全台,讓編織與染布的美好,默默地流傳下去。
(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