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西岸,連接上海與南京的滬寧高速公路,特別是上海到蘇州公路兩旁,全世界最重要的資訊廠商惠普、東芝、三星、廣達、友達,幾乎到齊了。短短不到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每年為大陸創造近400億美元產值,被稱為「中國矽谷」。
因為塞車嚴重,今年滬寧高開始拓寬,並禁止大卡車行駛,讓一群等著出貨到上海浦東機場的蘇州台商急跳腳。
台灣和喬物業的一位工程師回憶,滬寧高速公路四年前剛完工時,「路上看不到一輛車。」如今通車不到四年,就需要拓寬,成長速度驚人。
台海的東岸,連接台北和新竹的中山高速公路,也是短短不到一百公里,每年為台灣創造500多億美元產值,曾經,全世界有六成的筆記型電腦和八成的主機板從這裡出貨,被稱為「台灣矽谷」。
西元2000年前,在筆記型電腦出貨的旺季,有兩架康柏(Compaq)專用貨機停在中正機場,二十四小時待命。現在的中正機場,已經看不到待命中的貨機。
儘管中山高目前的產值稍稍領先,但滬寧高卻是用兩隻腳在追趕(兩位數成長),而中山高只能單腳跳躍(個位數成長)。
在「速度決生死」的資訊市場,哪裡能提供「快」的大物流環境,例如,就近取得零件供應,源源不絕且隨時配合加班的工人、飛往全世界的航線、電子化通關、不塞車的高速公路等,資訊業就會成群在那裡結巢。
可預見,中山高與滬寧高的競爭,已是一場物流的大競速,勝負將牽動下一個十年,兩岸資訊業的實力消長。
條條大路通上海
美國知名的區域經濟學者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女士曾經指出矽谷成功的原因,就是中小企業充分競爭,又緊密合作。
因為充分競爭,每個中小企業非常專業,而透過緊密交流的網絡,又形成比大企業更強的競爭力。
後來,她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發表的研究,更把新竹與台北科技走廊的繁榮,歸功於台灣成功複製矽谷模式。
多次主持電電公會大陸投資環境評估的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進一步分析,台商把供應鏈分得很細,而且只做其中一小部分,因此能夠做得很專業、很有效率;但是要形成產業群聚,每個協力廠在地理上不能離得太遠。由於兩岸遲遲未三通,台灣協力廠只能「整群」搬往對岸。
矽谷的運作模式先被台商複製到台北與新竹的中山高一線,塑造出台灣資訊產業獨特的競爭優勢;現在,台商又把矽谷模式複製到滬寧高一線。
兩條高速公路現正上演一場「爭先賽」,令人擔心的是,彼岸那條高速公路無論是硬體的公路、機場建設,還是軟體的通關、物流效率改善,都展現出迎頭趕上的氣勢。
首先是,整個長江三角洲掀起的「造路運動」。短短兩、三年內,長三角十五個主要城市圍成的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已鋪滿三千五百公里的高速公路網,每平方公里的密度是○‧○三五公里,高於台灣的○‧○二二公里。
十五個城市之間透過高速公路都可以在三小時內到達,而上海利用便捷的交通網,可以做為資訊產業發展的研發中心、籌資中心、物流中心、營運中心。
三小時生活圈講究的是「快」,因為只有快速聯繫,才能形成產業群聚。
滬寧高和中山高的競速,不但在地面上演,同時也在空中展開。
開放中國天空
原來做為滬寧高進出口門戶的上海浦東機場,每逢9到12月的出口旺季,總有三分之一的貨等了一、兩週都走不掉。
甚至由於直飛美國艙位不足,台商出口美國的資訊產品有20%必須透過海空聯運(上海經基隆到中正機場),或空空聯運(上海經港澳到中正機場),才能輾轉送達美國。
為了突破瓶頸,中共民航當局拿出慣有的魄力與效率,開放航權,引入外國航商,快速打通上海的空運動脈,保持滬寧高大物流環境的「順暢」。
針對大陸業者擔心市場被美商搶占,中共民航官員希望業者用大格局看問題,「使人流,物流順暢流動,是(對美)談判的首要考量。」
7月初中美簽署航空服務協議,允許美國航空公司在2010年前,增加一百一十一個貨運班次,今年8月則是先增加二十一個班次,以波音七四七全貨機計算,新增兩千一百噸運力。
台商出口到美國的瓶頸因此緩解,另一波西進潮因而顯現。
就在此時,台灣兩大筆記型電腦廠廣達、仁寶縮減了近兩千名人力。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就表示,廣達、仁寶縮減人力,與大陸改善空運運力有關。
原任戴爾電腦亞太區採購總經理的麥實國際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方國健擔心,一旦中美航約簽定,台商就不必在台灣做預備性生產,而隨著大陸出口壓力的緩解,外商勢必再次逼迫台商把製造部門遷往大陸。
方國健表示,台灣在資訊產業國際供應鏈中已經出現邊緣化的跡象,戴爾電腦總裁戴爾(Michael Dell)過去每年都到台灣,但最近三年,他似乎只到過台灣一天;相反的,每回到亞太區,戴爾一定到上海,而台商負責人都在上海跟他碰面。
台灣在筆記型電腦供應鏈上的邊緣化,似乎不是空穴來風。
雖然,台灣筆記型電腦的全球市占率今年預計將達到71%,但在台灣生產的比重卻不斷下降。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表示,未來,筆記型電腦在台灣生產的比重會降到「很低」。
比較兩條高速公路,雖然滬寧高在硬體上追趕很快,但在大物流的軟體環境上,滬寧高也有其弱點,特別是它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