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特別熱。
這一天,台北的氣溫破紀錄:攝氏三十六度。這一天,報上橫跨標題:兩所私立大學大手筆祭出6000萬元、4000萬元,重金「禮聘」優異學生。
自從十年前,教改提出「廣設高中、大學」後,台灣的大學已從五十餘所增加到近一百六十所,是世界上大學密度最高的地方。
當李遠哲院長的「每個人都是大學生」的教改理想接近時,現實卻出了狀況。
狀況之一是大學資源嚴重不足:經費不足、師資不足、學生素質不足;於是戲碼成了:搶政府預算、師資陣容灌水、提高知名度搶學生……。
這個戲碼早在美國上演過。1970年代初,美國政府開始減少大學補助;1973年能源危機,研究經費更遭國會大刪。大學商業化,勢不可擋。
1972年,行銷學教授克雷錢伯格(Richard Krachenberg)首次提出大學行銷的概念:「不管叫什麼名字,誰來當家,大學都需要行銷。」1985年,哈佛商學院行銷學教授科特勒(Philip Kotler)出版的《大學行銷策略》,更把大學當企業,視大學教育為產品,學生是顧客;招生管理就要注重定位、定價、如何吸引學生、如何招商。
當大學商業化做過了頭時,大學的核心價值就開始被質疑了。
「如果耐吉公司答應給耶魯大學一大筆錢,但要求每間教室掛上它的廣告;如果麥肯錫顧問公司贊助華頓商學院的EMBA,但要求在課堂上宣傳他們的業務……大學應該答應嗎?」
這是曾任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的德瑞克‧伯克最新的一本著作《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提出討論和思考的嚴肅問題。
伯克校長憂心:社會對專業知識、科技發明和終身教育的需求,固然給大學創造了「財富和商機」,但是一旦超越界限,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會崩壞。
台灣的高等教育似乎也步上後塵。台灣聯合大學總校長劉兆漢看出,在產學合作(如育成中心)和推廣教育上,美國大學商業化的影響在台灣也有些蛛絲馬跡可尋。例如推廣教育影響了大學師資,「不少教授寧可教EMBA的課,不願意教大學部。」
讓大學校長更憂慮的是,大學商業化後,學生的價值觀:功利主義抬頭,「這和大學成為社會價值建構中心的功能相違背,」中央大學校長劉全生說。
大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大學的目標是什麼?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對非營利組織,包括學校、醫院、宗教團體下了定義:「它們的經營目標是改變生命,不是追求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