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是娛樂事業旺季,卻也是盜版商伺機大撈一票的好時機,不過,7月酷暑才剛開始,刑事局偵九隊就破獲了國內首宗由網咖業者架設網站,提供消費者下載未經授權軟體的違反著作權案件,無疑是為合法業者打了一劑強心針,宣示政府打擊盜版的決心。
在實體盜版業者走到末路的時刻,網路通路卻隨即接棒,破壞力甚至更大!
事實上,清理這片虛擬死角的重擔,全落在偵九隊的肩頭上,國內一千兩百萬網路人口構築的數位空間,僅由三十多位警官編制的偵九隊監控。
走進忠孝東路四段巷子裡,一棟毫不起眼、由公賣局廠房改建成的小樓房,正是掃蕩網路犯罪的「城隍廟」——偵九隊辦公室。
虛擬城市的科技戰警
頂著資訊工程碩士學歷的刑事局偵九隊隊長李相臣,個頭不高、看起來斯文和藹的他,初次見面,任誰都不會覺得他是網路抓鬼大法師。「老了,不適合抓網路犯罪囉!」李相臣劈頭就說。
不過,說歸說,李相臣的案頭上卻堆滿了半人高的電腦雜誌、專書,每天花數小時吸收科技新知,捉網路犯罪,還有誰比他更適合?「社會一直在進步,警察如果沒有進步,根本抓不到罪犯。」笑稱自己總是追著科技跑的李相臣,率領高學歷的偵九團隊,頗有心得。
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的高階警官,李相臣總是鼓勵隊員上網,在搜尋引擎輸入「泡麵、麵麵與補帖」等關鍵字,找出網路犯罪率比較高的重點區域予以監控。偵九隊還有人專門負責玩線上遊戲,從網路遊戲中追查是否有不法情事發生。
另外,一般長官都嚴禁員工上班時間瀏覽色情網站,但李相臣卻鼓勵隊員多多上站「閒晃」,因為唯有瞭解網路犯罪的最大溫床,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最近,李相臣開始研究無線上網的犯罪模式。7月份,偵九隊破獲了台灣第一起無線上網犯罪案件,這段期間,他便帶著隊員,開著偵防車穿梭在台北市大街小巷,透過高科技的無線電監測設備,抓到正在無線上網的嫌犯。
「盜版逐步轉入網路環境,政府的查緝行動將更加吃力,」李相臣擔憂。
如今藉網路通路販售盜版的產銷型態,標榜「零庫存」,賣家不見得有現成的盜版軟體,而是在買家下單後再去張羅,相互調貨,隨後直接儲存於硬碟中,以便日後靈活「運用」。「所以大型盜版光碟工廠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工作室型態的小店經營。」
產銷環境改變於是乎興起了一群盜版生力軍——家庭主婦,她們只需具有些許電腦背景,透過網路結識犯罪集團成員,便成了集團的「下線」,家庭工廠也隨即開張大吉。
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李相臣談到這群主婦為貼補家用而以身試法時,喃喃自語,「抓到後,感到很悲哀,」「一個人的大好前程,毀在盜版上,」剛毅的臉龐多了份憐憫,好似在為台灣的盜版亂象默默憂傷。
過去,實體盜版的經營常涉及黑道,但是網路興起,其匿名與跨國特性,讓黑道不易在此通路劃地為王,「黑道主導的盜版市場,未來會漸漸被網路個體戶取代,」李相臣預測,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而我們將在虛擬城市裡,駕著虛擬巡邏車,找出犯罪者!」這位偵九隊隊長雙眼炯炯有神,堅定地表示。
電腦頑童化身執法先鋒
然而,李相臣在虛擬城市的巡邏並不孤單。
夜闌人靜時,不願意曝光的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張紹斌正要開始線上遊戲的探險。
他,是遨遊於虛擬城市的生活玩家。
儘管頭髮有些花白,談起電腦科技,張紹斌沒有一刻鐘不是神采奕奕。這位電腦發燒友自大學時代就開始鑽研硬體,那時的張紹斌三天兩頭就跑到光華商場買主機板、CPU與硬碟,捲起袖子就在家中玩起電腦DIY。
十多年來,他光是投資在電腦硬體的花費,就超過幾十萬元。
畢業後,張紹斌初任桃園地檢署檢察官,由於酷愛資訊科技,被長官指派去偵辦中正機場的仿冒CPU案件,從此栽進捍衛智慧財產權的領域。「抓盜版是冷灶,重大刑案才是熱灶,」張紹斌自嘲。
不過,因為無可救藥的熱情與正義感,讓張紹斌可以忍受同期的同學早就升官發財,而他仍在辦冷門的盜版案件,「我不願意轉行律師,去幫P2P業者打官司,賺1000多萬元律師費,就是因為我相信,盜版是錯誤的!」張紹斌握緊拳頭,堅毅地說。
張紹斌為這「冷灶」燃起了熊熊火焰,他現在已是國內智財侵權與網路犯罪偵防的第一把交椅。
去年,靠著深厚的電腦功力,張紹斌更偵破了震驚社會的台北大學學生同性戀箱屍案。正當案情陷入膠著時候,張紹斌卻從死者電腦裡的上萬筆網路連線資料,一一過濾,鎖定暱稱「虐犬」嫌犯,一舉破案。
最近,他為了研究線上遊戲犯罪,乾脆自己跳下去玩,買了1萬多元的頂級繪圖卡,行頭不輸職業玩家,「你知道嗎?我在『天堂Ⅱ』裡的級數是第十八級,等於是堡主!」對「天堂Ⅱ」的特效畫面讚不絕口的張紹斌,反而著迷不能自己。
在查緝大型盜版工廠的過程中,張紹斌發現台灣盜版集團走向國際分工,從塑膠原料進貨、世界各國接單、生產光碟片到配送,一貫作業。「部分盜版業者從十多年前就開始仿冒遊戲機與CPU,長期掌握產業供應鏈,一路跟著『升級』到盜版軟體與電影。」
快人快語的他,談起國內盜版文化,語重心長,「外國人也貪小便宜,不過他們還是會去合法通路買授權。」反觀台灣,似乎就是打定主意——要買盜版!「著作人的權利,可以被他人自由公開處分嗎?」檢察官路見不平的性格顯露無遺,「當盜版的是非都可以拿出來公開討論時候,那社會正義就沒有意義了。」
「你有多久沒有到唱片行買CD?」話鋒一轉,張紹斌提及成大校園MP3事件,「查獲的電腦裡有成千上萬首複製音樂,盜版行為如是,難道不可惡嗎?」張紹斌有些激動地表示,消費者若認為CD價格太過昂貴,要以市場自由競爭的手段來解決,而非盜版。
說也諷刺,三、四年前的大學學生,120G的硬碟內存有上萬首音樂、電影甚至程式軟體,並且舞動著教育部學術網路(TANET)的招牌當令箭,說是為學術研究,也不免沈重。「英、美要的是法治之下的絕對自由,台灣要沒有約束的完全自由,」張紹斌打趣道。
辦公室的一隅,科技執法人員總是孤伶伶地坐在電腦桌前,他們也許不若其他弟兄出生入死於實體社會的陰暗角落;不過在無垠的網路世界中,面對盜版犯罪,他們卻有股捨我其誰的衝勁。執法界的捉鬼大法師,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始終為捍衛著作權人的心血結晶而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