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3月3日興達電廠事故造成全國500多萬戶停電,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國內電網系統穩定議題,也突顯出傳統集中式供電與單向電力潮流電網需與時俱進。為杜絕大規模停電再發生,台電提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全面提升全國電網面對突發事故的因應能力,同時為2050淨零轉型目標做好準備。
台灣因地狹人稠、電廠用地難覓且用電成長快速,過往電網建設為求整體供電效率,而朝向供電集中化及大型化發展,電網也透過三條34.5萬伏特(345kV)的主幹線串連融通南北地區,並由龍潭、中寮、龍崎超高壓變電所,形成北中南區三大樞紐的集中電網架構,而電網過度集中的最大問題,便是突發事故一旦發生,受影響的範圍和衝擊力道會相當大。
分散、強固、防衛三大主軸
這項「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以「力求分散、持續穩固、加強防衛」3大主軸,其中包含5項分散、3項強固及2項防衛等10大具體作為,擴大並加速電網改善工作,以維持供電系統的穩定性,並在發生突發事故時,大幅限縮影響範圍及縮短復電時間。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的「分散工程」,聚焦於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包括「電廠直供園區」減少跨區供電;「綠能分散供電」促進綠能併網及在地就近供電;「樞紐節點分群」分散3大樞紐變電所供電風險;「增加配送節電」透過增建關鍵變電所,紓解都會地區供電瓶頸;「精進區域調度」分散調控風險等5項作為。
「強固工程」則著重提升設備穩定程度,其中涵蓋3項作為:「電網擴充更新」將加速設備更新升級及容量擴充,「廣增儲能設備」則可搭配綠能發展,增進電力系統穩定,另將透過持續推動「變電所屋內化」防止外力及極端氣候干擾影響。
第三個「防衛工程」主軸,台電將透過「強化防衛縱深」提升電廠、電網間各層次保護設定,以及「即時動態防衛」,監測相關設備狀態,提高防衛精準度,整體有助阻止停電事故擴散,協助電網若遇突發事故,可在短時間隔離故障點,縮小事故範圍,盡速恢復穩定運轉。
強化電網韌性計畫包含短中長期各項工程,短期(2年)目標為加速辦理執行中的韌性工程並強化系統保護及防衛能力;中期(5年)目標為持續推動電網分散及強固工程;長期(10年)目標將完成3大樞紐節點分散工程及相關長程計畫,力求杜絕單一事故造成大範圍停電再現。
提升用電品質 兼顧淨零目標
由於減少電力傳輸距離是降低電網風險的最佳解方,加上台灣工業用電佔比近六成。透過電廠直供園區,因此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的一大特色,是將五大電廠配送七大園區,分別由大潭電廠直接供應電力給新北產業園區、桃園工業區;通霄電廠與離岸風電直供竹科;台中電廠、離岸風電直供中科;興達電廠直供南科、橋科;大林電廠則是直供楠梓產業園區。等於約全台三分之一的電力,能夠由電廠直接送達用電大戶,台電形容,這就像將三分之一的電力分散走省道,不上國道,一方面降低壅塞,把既有電力幹線留給民生需求,提升大眾民生用電品質,另一方面不再需要全數經過南北幹線輸送電力,也能有效降低電力耗損與電網負擔。
此次計畫同步推動的新增變電所工程,目的在於「增加配送節點」協助電網分散風險,預計在10年內新設大安、萬隆等28座變電所,以及24座變電所「屋內化」改建。台電強調,變電所越接近用電核心,越有助供電穩定與安全,藉由新建變電所與變電所屋內化,可因應部分地區城市發展用電需求的持續增長,同時可降低鳥獸及雷害等外力干擾,提升供電安全,也能夠結合在地多元生活環境,使變電所成為多功能的城市樞紐據點,而不再是鄰避設施。
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我國2050年能源結構中預計60至70%為分散式再生能源。隨綠能持續大步發展,此計畫更可透過「綠能加儲能」,打造區域分散式電網發展,同時強化電網系統穩定及綠能有效利用最大化,加速邁向淨零排碳目標。
(台灣電力公司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