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遠見》調查:樂退指數57.2分呈現停滯 財富健康50.9分表現尚可 理財規劃創五年新低 二成五緊急預備金不到半年

2022《遠見》國人財富健康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22-10-24

瀏覽數 20,050+

「2022國人財富健康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與去年持平,國人理想退休生活受通膨有感衝擊,30、40、50、60世代皆須全方位強化財富健康。(遠見雜誌拍攝/提供)
「2022國人財富健康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與去年持平,國人理想退休生活受通膨有感衝擊,30、40、50、60世代皆須全方位強化財富健康。(遠見雜誌拍攝/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隨著疫情流感化,全球陸續恢復正常軌道,台灣宣布邊境解封,口罩禁令也有望解除,但景氣仍充滿不確定性,高物價、低薪資牽動個人及家庭的財富健康,也影響退休理財規劃。《遠見》與「中國信託銀行」連續第七年進行「台灣樂活享退指數(以下簡稱樂退指數)調查」,結果於今(24)日出爐,57.2分與去年持平,同為歷年新高(圖1);首度揭露的「財富健康分數」平均僅50.9分,表現尚可(圖2)。

1: 樂退指數首度出現停滯
1: 樂退指數首度出現停滯

2: 國人財務健康分表現尚可

2: 國人財務健康分表現尚可

通膨升息引爆國人擔憂 財富健康分數不及格、平均50.9分  

《遠見》調查於2022年6月14日至7月2日執行,訪問30歲以上國人,樣本涵蓋六都與新竹市,完訪1114人。分別看三大構面,國人對「退休規劃滿意度」「退休準備足夠度」分別從去年的57.1分、53.9分上升至58分、55分。但「未來理想生活信心度」可能受通膨、疫情、勞保未改革等因素干擾,從59.6分降至57.8分,其中50世代感受最明顯,顯見民眾對退休前景的擔憂。

《遠見》今年首度新增「財富健康分數」分析,包括:知識態度、金流管理、資產配置和目標規劃等四大題組,結果30世代平均最高,50世代最低(圖3),國人平均拿下50.9分,財富健康程度處於「尚可」,60分以上及格者僅有35.4%。

3: 世代財富健康分表現以30世代平均最高,50世代最低

3: 世代財富健康分表現以30世代平均最高,50世代最低

僅58.8%有理財規劃 40歲以上重視醫療  

有感於通膨來臨,影響國人資產與支出,《遠見》調查顯示,今年僅58.8%民眾著手理財規劃,相較去年73.6%,比例下滑14個百分點(圖4)。以性別來看,女性(61.6%)比男性(55.9%)理財積極。

4: 通膨影響民眾支出,理財規劃比例下滑

4: 通膨影響民眾支出,理財規劃比例下滑

進一步分析,民眾現階段進行的前三大理財項目依序為醫療規劃(66.4%)、財富累積(54.2%)和退休規劃(49.2%)。其中,30世代首重財富累積,40、50、60世代則以醫療規劃為首選(圖5)。

5: 各世代理財規劃,重視需求各有不同

5: 各世代理財規劃,重視需求各有不同

在理財金額的部分,《遠見》調查發現,民眾平均投入占收入的26%,較去年(23.1%)增加;目標規劃上,38.9%沒有專款專用(圖6),且年齡愈大愈不會分桶規劃。

6: 近四成民眾理財規劃沒有專款專用、分桶規劃

6: 近四成民眾理財規劃沒有專款專用、分桶規劃

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表示,從風險轉嫁上,醫療和責任保障支出,可依據保險雙十法則,至多不超過總收入的10%;至於理財規劃是否分流,要看「輕重緩急」,退休規劃需長期耕耘,確保被動式收入。因此建議分桶規劃,可依嚮往的生活,即必要、需要和想要三個層次估算應準備的金額。

25.4%預備金撐不到半年 逾67 %不懂累積複利時間財  

疫情造就通膨升息大環境,《遠見》調查也發現,若收入中斷,58.4%民眾緊急預備金有超過半年,但也有25.4%民眾緊急預備金不到半年,甚至沒有準備(圖7)。在金流管理上,32.2%民眾每月收入扣掉支出「剛好打平」,9.7%是「入不敷出」(圖8)。

7: 近6成民眾有因通膨環境變動準備半年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7: 近6成民眾有因通膨環境變動準備半年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8: 近3成民眾收支恰好維持平衡,1成入不敷出

8: 近3成民眾收支恰好維持平衡,1成入不敷出

除了一般生活支出花費,不少民眾也扛有貸款或債務,根據《遠見》調查,30.8%民眾目前有貸款或債務,以房貸為主(66.2%),其次為車貸(16.9%)、信貸(14.9)。還債方式以個人工作收入,或子女、家人收入支付為主,僅有13.1%透過個人投資收入(圖9)。

9: 背負債務及貸款民眾僅有13.1%透過投資收入還債

9: 背負債務及貸款民眾僅有13.1%透過投資收入還債

台灣保險滲透率是世界數一數二,平均每人有2.6張保單,不過,根據本次調查,有26.2%的民眾覺得目前購入的保險不足夠,其中有9.1%甚至覺得非常不夠(圖10)。

10: 超過3成民眾覺得保險購買不足夠

10: 超過3成民眾覺得保險購買不足夠

針對國人金流管理概況,楊淑惠建議先規劃醫療、疾病風險,確保應急期間不需要支付相關費用,那麼緊急預備金約6至8個月就足夠。

長期投資與複利息息相關,是透過每段期間獲得的利息併入本金,進而放大獲利。《遠見》調查也發現,超過八成民眾懂得分散風險,但僅32.4%有「複利」的正確認知,逾67%不清楚複利概念(錯誤認知50.5%+不知道/未回答17.2%),在「長期持有」及「累積滾存」觀念有待加強(圖11)。

11: 超過八成民眾懂得分散風險,但僅3成有「複利」的正確認知

11: 超過八成民眾懂得分散風險,但僅3成有「複利」的正確認知

30~60四大世代培養財務韌性 50+愛炒股、60+易受騙  

綜觀本次調查,各世代面對不同財務壓力,價值觀各異,理財觀念同樣不及格,且各有盲點。楊淑惠針對四大世代提出理財建議,首重財富累積的30新富世代,有專款專用、分桶規劃觀念者僅兩成,對於非專業理財資訊管道接受程度過高,雖然最有投資信心,但也可能過於樂觀,應該養成⻑遠理性投資習慣,放眼長期總報酬。

40三明治世代亦有超過四成接受非專業網路資訊,加上物價上漲,犧牲生活品質、減少學習機會,並有少部分選擇「準時但非全額」還款方式,應更注意升息變動造成負擔,可採理性分桶、定期定額,將目光放遠未來收益。

50準退休族群財富健康分數墊底,較其他世代更會短期買賣股票,風險較高,兩成表示無法預期未來、擔心退休生活,需專業人員協助整合需求,分析整體財務,提供穩健獲利方案。

60高齡族群的理財目標規劃不明確,資訊不足,較少分散風險的概念,甚至容易受騙,首重建立正確觀念與應對守則,不單獨做決定,選擇值得相信的銀行設定專戶,專款專用。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