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看到一些讀者洩氣地說:「這些北歐家庭好美,可惜,我天生沒有這樣的美感。」然而對此,我卻有不同的看法──真正沒有美感的人,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沒有美感的。(本文摘自《從零開始打造北歐風格的家》一書,作者為張顥璇(凱西),以下為摘文。)
英國創作歌手紅髮艾德(Ed Shreeran),曾經在脫口秀上播放自己成名以前,錄下的自彈自唱曲。據他所述,那段練習從未公諸於世;在他按下播放鍵之前,甚至緊張地握住主持人的手。
在錄音的一開始,是正常的吉他旋律,但等到艾德聲音出現,全場觀眾包括主持人都發出了難以置信的驚嘆。因為,艾德唱得實在太難聽了!
「人們總是誤以為藝術家出生就有才華,但並非如此。你需要學習,還需要練習!」艾德說。
而打造出熊本熊、曾獲世界三大廣告獎的日本設計天王水野學先生,也在《品味,從知識開始》一書中,闡述自己的品味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他寫道:
品味本身一點也不神祕,也不是只有特別的人才擁有的天分。了解方法,做好該做的事,花費需要的時間,每個人都能有品味。
我想告訴各位的就是:我跟你擁有相同的品味,差別只在於怎麼去培養,怎麼去運用,及怎麼去鍛鍊。
給覺得自己「天生沒有美感」的人
時常看到一些讀者洩氣地說:「這些北歐家庭好美,可惜,我天生沒有這樣的美感。」然而對此,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美醜雖然主觀,但人類對於美醜仍有些共同的感受。比方說本書提到的黃金比例,是普遍讓人覺得舒服的比例;有些研究也證實,新生兒會花更長的時間,凝視一般人覺得好看的臉龐。
我想表達的是:真正沒有美感的人,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沒有美感的,也不會說出「我天生就是沒有美感」這種話。
既然你能察覺到別人的家很美,自己家似乎沒那麼好看──這就已經證明了你的美感是真實存在的。
或許,你只是暫時不知道該如何達成心目中的美而已。換言之,所有覺得自己「天生沒有美感」的人,都是內心存在著無限美感的潛力股!
鍛鍊美感的過程,如同任何的學習經驗
讀書時,若只是翻書閱讀,不一定能夠學得深入。搭配解題與實作練習,通常效果更好。或者我們穿搭時,如果只是參考時尚雜誌,也不一定所有衣服都適合自己。回想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到現在的穿搭演變──不就是個每天反覆練習的過程嗎?
同理,想要讓家裡更加美好舒適,若只是儲存網路上好看的照片,效果也相當有限。你需要的是刻意練習:不停地分析、嘗試與調整。
此外,我在寫書與採訪的過程中,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所有居家佈置的網紅與設計師,都沒有「我家就是最棒」的想法。當我提到書中的採訪對象,他們幾乎都會表示自己也很喜歡其他人的風格,如此這般地惺惺相惜。在居家設計與佈置領域,挪威人幾乎都懷抱著相互觀摩與欣賞的心態。
若你覺得自己的家就是最棒的,靈感與知識可能也會停止湧入,導致你無法再繼續進步。
培養美感的第一步:把自己家當成「普通」
美感與品味難以衡量,有時也不容易精確說出其中的好壞。
然而,如同水野學先生提到的:「要打造出有品味的東西,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什麼是『普通』」。普通,不是大眾意見,也不是一般常識。而是問問自己什麼是好與壞,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普通。
我剛搬來北歐時,手機裡存著滿滿的北歐居家照片。因為缺乏經驗,每個家庭對我而言都宛如仙境、美不勝收。而我會看著照片,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覺得它們美,並且動手試試看。
經過幾年的學習,現在我依然把我家當成「普通」;但因為把「普通」的標準稍微提升了,並不是每個家都會讓我覺得無比動人,而手機裡也不再是滿溢出來的照片了。
當然,我仍會不自覺地去思考,若這個居家氛圍比普通好,是好在哪裡,適不適合用在我家;而若比普通差,我又會如何調整。
當你覺得好的東西漸漸減少,並且能更迅速且準確地說出一個「好」的家讓你欣賞的地方,與一個差強人意的家可以調整之處──這就是你品味提升的證據。
(本文摘自《從零開始打造北歐風格的家》一書,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