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午後的游泳池,空氣有點蕭瑟的微寒,二十歲的林雅茵在五十公尺的水道來回游了一千公尺。她的身手不是很矯捷,配合著一呼一吸的韻律讓自己放鬆,沒入水中時,耳際一片寧靜,仰出水面,短暫地聽到岸上的人聲。
從夏天以來,她已經養成游泳的習慣,剛開始是為了治療失戀,「游泳可以讓自己釋放壓力和憂鬱的情緒,每次從水裡起身時,總覺得自己好像變得更有力量、更輕鬆,」林雅茵說。
剛開始,她漂浮在水上,覺得有種想要就此溺斃的憂傷,幾次下來,她發現從游泳中得到身心的快樂。林雅茵認為「不需要有人陪,我也可以很快樂。」
婦幼醫院精神科醫師陳質采看過太多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她認為,現代人要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如果我們的快樂是要假手外求,來自一個人、一群人、藥物或刺激,那麼,一旦失去時,傷痛將會更深。」
不要忽略右腦的感覺
找到讓自己快樂的辦法,就像找到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一種源源不絕的生活態度。看到現代人接觸電腦的年齡愈來愈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副教授陸雅青擔憂地表示,從小就面對冰冷的機器,張眼所見皆為現代主義灰暗暗的空間、水平垂直的線條、分割的直線,會讓人的感情壓抑。陸雅青有時還要學生「反時代潮流」地用手寫報告,「親筆字跡可以讀出學生的狀態,」她說,這是工整的電腦打字讀不出來的。
在這個時代,掌控理性規劃、邏輯思考的左腦顯然比主管感情表達和感覺統合能力的右腦來得更具主導性。從事藝術治療的陸雅青觀察,當社會的發展更多元、個人自主性的選擇更強,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發揮的空間時,現代人的感情反而愈脆弱。
因為,左腦的掌控強,忽略右腦的情感整合和直覺,人會愈來愈「剛」,愈來愈忽略自己的感覺。
壓抑感覺的同時,也在壓抑創造力和直覺。根據調查,從事藝術活動者在專心一致的感覺中發揮創造力,經常會有「天人合一」的感受。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想起在報社工作的那段時間,環境很競爭,人際互動是很粗糙、很壓抑的,「下班之後常去喝酒、唱KTV,可是唱完之後,問題依舊存在,」她發現這種發洩情緒的方式只是繼續累積情緒爆發的周期。她來到社會團體工作後,發覺工作中互相支持的人際關係,是讓大家面對挫折、繼續站起來的有利支持。
舞蹈家、同時也是太古踏舞團團長的林秀偉有次在國父紀念館外的廣場,看到一群業務員被訓練嘶喊:「我不怕說話」「我不怕被拒絕」,覺得很不忍。她問,「做一件事需要用這種強迫的方式來告訴自己的理性嗎?」
除了發揮自己理性的邏輯分析能力,往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前進的同時,也不要忽略右腦的情感表達、感覺統合和直覺,傾聽自己感情的需要和身體的聲音,這應該要怎麼做呢?
運動:釋放壓力,帶來快樂
現在大學的體育課多已開放選修,高中畢業後,很可能就與運動絕緣。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表示,對於大學階段的女性來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尚未來臨,不過卻是培養人格成熟的基礎階段,藉著運動來釋放情緒,可以讓自己的情緒比較穩定、EQ比較聰明。
未來,生化科技的發達讓瘦身健美變得輕而易舉,運動和瘦身沒有等號關係,「美麗不光靠運動,可是運動卻可以釋放壓力、帶來快樂,」唐雅君說。
陸雅青提到,現代人應該找一個可以陪伴一生的興趣,透過這個興趣學習獨處的能力,可以培養自信心,運動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同運動員的肢體是向外擴展的,顯示身體與外在空間的關係;跳舞的人常常是外八字,而不是向內封閉肢體語言。
而且,最好選擇可以獨力完成的運動,不在於體能的極致發揮,而是自己和自己競爭的承諾,這樣才是恆久、可以陪伴生命的興趣。
藝術:釋放情緒,瞭解自己
藝術是打破防禦機制的有效工具,長年積壓的情感可以透過藝術釋放。曾有一位年屆退休的小學校長,具有非常權威的性格,在小團體中常擺出訓示般的說話姿態。不過,在一次偶然參加藝術治療的過程中,老師出了一個題目,畫一個東西,畫它放大的局部後,再把它的背景畫出來。
老校長依序畫了一隻紅鶴、紅鶴的眼睛、一隻帶著小鶴的紅鶴媽媽。在分享畫作的過程中,他講起因為收到大陸家鄉母親病危的消息,不禁想起東北家鄉的紅鶴,觸動了情感而潸然淚下。
從解剖學來看,人的左腦管理口語、理性和邏輯,右腦主管情感溝通,透過口語表達,人的防衛機制會控制情感表達,例如我們雖然心裡很不愉快,口語上仍會掩飾。藉著圖畫、音樂的創造力表現,可以打破心理的防衛,是協調情感的方式。
欣賞藝術作品是發展自己右腦能力的第一步,在全然的放鬆後欣賞畫作的美感。陸雅青說,除了當一個欣賞者,還可以更積極地當一個創作者,自己作畫、捏陶,在過程中專心一意地投入,可以釋放更多被壓抑的情感,化做創造力,並從創作中增加對自我的瞭解。
十一月初,台北市政府中庭展出癌症末期病患的畫作,這是台大緩和病房的病患利用藝術治療抒發他們對生命的看法。十八歲的癌症末期患者用黏土捏一個四面的立體鏡子,他說,「從生病的過程中,我看到更多的自己,不只有一面。」他吃力地用黏土抒發自己的生命體驗。
啟動欣賞藝術美感的樞紐,第一步,先從欣賞藝術活動開始。更積極的,可以參與藝術創作,畫畫、捏陶都是不錯的選擇。創作的同時也是與自己內在的對話,藉著觸感、創作材質可以釋放情緒,並且瞭解自己的想法。
舞蹈:尋找久違的身體感覺
「舞蹈就是身體和大自然的關係,」林秀偉說起,自己在生涯上的第二次大瓶頸是在「雲門舞集」跳了十年的舞,很想走出自己的風格。到紐約進修時,老師把她留在森林裡跳舞,一下午,她只是無力地哭,因為她覺得自己和大自然格格不入,不知道樹葉的觸感、水流的聲音、抱著樹幹的感覺。哭到太陽下山,她頓悟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慢慢地跳出身體的感覺,「從那時候起天空和地平線就好像隔開一個距離,於是我的空間就出現了!」
林秀偉說,這種經驗再也沒出現過,可是她找到可以快樂跳舞的答案。
每個禮拜三晚上,一群從城市各個職場前來的上班族聚集在林秀偉的「心靈花園」,釋放著被制服、工作壓力所捆綁、束縛的手腳。「想像你們在母親羊水中漂浮,把自己縮到最小,」在悠遠如海洋的音樂聲中,她們蜷曲自己的四肢,在沈靜、專心中進入深沈的放鬆狀態,音樂停止時,身心激盪出來的愉悅和情緒釋放還久久縈繞不散。
這是一種久違的感覺,有一個學員覺得,在跳舞的經驗中,她的身體不再是窩在辦公桌前的小秘書,感覺身體好像是個在擴張的巨人。
不相信治療、只喜歡跳舞的林秀偉說,舞蹈是身心的律動,這些上班族只是恢復她們的身體感覺罷了!
靜坐、冥想:深層放鬆,發揮創造力
世紀末,人類尋找心靈平靜的方法,靜坐、冥想大行其道。然而,根據腦波測試,當人進入深度放鬆的冥想狀態,會產生θ波,θ波是讓潛意識狀態產生創造能力、直覺力的作用。
透過靜坐、冥想的放鬆狀態觀察身體的感覺,或是在放鬆的情境中神遊。台灣《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發行人邱麗惠建議,現代人可以用放鬆的態度及平常心看待冥想。她經常利用簡單的方式,冥想自己在溫暖的光中、令人舒暢的大自然環境中深沈地呼吸,即使只有幾分鐘,也會有平靜情緒、放鬆身體的效果。
林秀偉的舞蹈中也會加入冥想,例如讓幼兒練習數息,安靜地深呼吸,對於無法適度控制自己行動的過動兒有極明顯的改善。
師承生物回饋學派的劉儀,從事腦波訓練的成長課程。她指出,根據實驗,高僧、瑜珈修練者的腦波呈現對稱波浪,潛意識與現意識間互相連結,意味著直覺有助於邏輯理性的應用,可以輕易發揮創造力。一般人可以透過冥想的修練而達成。
旅行: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一九七○年代,航空工業發展以後,機票價格便宜,環遊世界不再是個奢侈的夢想,國際旅行變得簡單,地球村的距離也愈縮短。台灣在一九七九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每年出國人數高達百萬人。
面對電腦、水平垂直的空間,需要轉換情境,旅行就成了上班族休假的最主要活動。在紐約的大都會冒險、在加州享受和煦陽光、在澳洲見識到南半球不同的風光,或是在巴黎塞納河邊的悠閒,這種種經驗都增廣年輕的視野,練習從不同文化看世界。「年輕真好,對於任何現象都有敏銳的觀察和好奇心,」民視主播廖筱君說,要是時光倒流回大學時代,她會給自己更多旅行的機會。
「旅行是發現世界長什麼樣,以及發現自己的機會,這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發現,」擔任旅遊圖書企劃的出版社主編劉玉貞說。她去旅行時常像一個苦行僧,走很遠的路、住當地的民宿、使用當地居民的交通工具、吃當地的路邊攤,這和她在台北優雅的生活不太一致,但是她樂在其中。她認為,「嘗試、深入瞭解當地人的生活是種樂趣。」
旅行家羅智成談到,在沙漠中,原本覺得一望無際的沙地很單調,卻在交通意外中與風沙搏鬥,讓他重新發現自己和這片沙漠「有關係」。這樣的經驗唯有透過旅行,在不同時空的體驗下,才可能發生。
休閒不只是短暫的情緒發洩,或只是強調左腦理性的邏輯訓練。何妨試試,離開電腦螢幕、電視機,放鬆自己的身體,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尋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