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多空交戰」「央行降低存款準備率引發資金行情」「摩根史坦利調高台股指數權重」……,一般人對這些時常占據晚報頭條的標題應當不陌生。
民國七十七年開放設立新券商,正式宣告股市成為全民運動場;十多年來,伴隨著台灣人經濟奇蹟記憶的也包括兩次股市大崩盤後,投資人驚慌失措的眼神。
股票到底有什麼神奇力量,讓台灣人前仆後繼地加入這許多人口中的「合法賭場」?
九成以上的投資人在這個賭場上鎩羽而歸,耗盡心神卻賠了老本,股票是否有更聰明的玩法?
本文將帶領你進入迷人而充滿陷阱、複雜也需要智慧的股市運動。
股票是最會賺錢的錢
投資學的教科書上闡述,股票是一種為了創造整體經濟活動、企業營運和投資人三贏而衍生出的制度。透過發行股票,資金得以在市場流通,帶動消費及生產的需求和供給,活絡經濟、累積財富。
所以,股票也可以說是一種錢。
這種錢有三種價值:最基本的是「面額」,一股的面額是十元;股市交易的最小單位是一千股(一張股票),也就是一萬元。
第二種是帳面淨值,也就是該公司實際的資產價值。股價則是該公司股權在投資人心中所認定的價值,反映在股市上就是市價。例如華碩一張股票市價三百元,代表你得花三十萬元(300×1000 300000 ) ,才能買一張面值一萬元的華碩股票。
目前可以在公開市場流通的股票分成上市和上櫃公司兩種。主管機關證期會對上市和上櫃公司的要求不同,通常成立時間較長、資本額較大、獲利能力較穩定的公司才能上市,所以一般認為投資上市公司的風險較低。上市上櫃股票的交易模式也稍有不同,例如上櫃股票不但不能以信用交易(融資融券),也多了股票圈存制度(指先將交割款存入帳戶後才能交易)。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花三十萬元買一張股票?
因為預期股價會上漲,在某一個時點賣出可以換取利潤(資本利得)。超越通膨、稅負和交易成本,比銀行利率高出一些些,則是一般對股票投資報酬率的最低要求。
正是因為股票的資本利得不課稅,手續費及交易稅低(分別是千分之一‧四二五和千分之三)、伴隨風險而來的高報酬和能夠分享公司營運的成果(發放現金股利,俗稱除息),值得用三十萬來和風險(股價下跌)賭一賭。
於是,帶著印章和身分證明,到滿街林立的證券商填單開戶,領到一本集保存摺(股票買賣的紀錄存摺)和一本證券商指定銀行的交割存摺(記錄買賣股票的款項進出)後,只要用電話、親自跑一趟證券行,或經由網路報上自己的帳號,輸入買賣的價位、股票名稱和張數,等待交易所的撮合,若成交,兩日內記得付、收交割款,就完成一筆交易。
那麼,恭喜你已經進入股市運動場。
不要違背市場的想法
誰能在股市運動競賽中獲勝?
教科書和專家都建議:由上而下觀察大環境、研究各產業、瞭解公司營運狀態是選對投資標的(個股)的不二法則(一般稱為基本分析);技術性指標則幫助你在正確時點(買賣點)切入。
經濟活動是不是活絡、一般人有沒有餘錢投資、產業獲利如何、股票市場本身健不健全——這些因素代表整體投資環境的良窳,也是投身股市的第一個觀察點。
景氣不佳,人人手頭緊、沒錢投資,廠商的表現也讓人搖頭嘆息,股市就會跟著慘;經濟活絡,投資人多出來的錢流進股市,廠商利潤也高,股價就節節升高。
不瞭解市場就很難做正確投資。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強調,「市場的力量是最大的,永遠不要違背市場的想法。」
市場力量指標之一是大盤股價指數,例如台灣證券交易所編製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
股價指數代表價格,成交量則代表股市動能,將兩者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市場走向。例如,價低量高意謂投資人對股市後續發展有信心(多頭),願意加碼進場;價高量低就是後市看壞(空頭)的信號。
環境因素對各產業的影響不同。因此,瞭解產業特性也是投資的前置作業。
比如說,一個剛剛竄起的新興產業(像前一陣子的軟體股),在景氣活絡時,成長會更快;換成股市語言,就是股價可能飆得比其他成熟產業更高更快。
或者市場利率浮動時,對利率較敏感的產業(如金融業、營建業)風險就相對較高,股價也可能上下震盪,難以捉摸。
再舉台灣的例子。出口是台灣經濟的命脈,而匯率是影響出口產業(尤其是投資人最愛的電子業)獲利能力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匯率也是股市投資人應該關注的指標之一。
更重要的是,產業前景如何?要在沒落的產業獲利,困難度更高。
統一投信投資處副總經理黃慶和永遠看好並持有電子股的原因是,「這是台灣最賺錢、最好、人才最多的產業;不投資它,投資誰?」
長期持有產業龍頭股
「因為每個人的意見都不同,所以才有賽馬遊戲。」
這句話是馬克吐溫的名言。套用在選擇股票上亦是如此,專家戲法各有千秋。
黃慶和有六大選股原則:一、技術永遠領先;二、通路有獨強地位;三、在該產業領域不可搖撼之地位;四、企業素行優良與經營團隊品行良好,能得金融業及一般人信賴;五、以經營績效為目的,而非以官僚組織來經營;六、重視股東權益。
富邦投信董事長蔡明興建議散戶,長期持有產業龍頭股。
光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嘉斌則認為,一般人容易賺到景氣循環股(如塑膠、紡織、營建)的錢,因為此種產業的變動來自於外部因素,較容易掌握。
選股原則可能各有不同,但專家一致建議投資人應對個別公司有基礎的認識。有多年投資股市經驗、獲利也不錯的達一廣告公司董事長徐一鳴說,「總不能連人家的產品都不清楚,或者這個產業還有沒有希望都不知道就買它。」
黃嘉斌建議,多看新聞可以增進對整體經濟環境及公司近況的瞭解;黃慶和則指出,要瞭解一家公司到底好不好,財務報表不能不看。
財報要怎麼看?黃慶和列出三大重點:營業獲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和本益比。
「營業獲利率能看出公司營運體質賺不賺錢;股東權益報酬率則是長期投資的權益,如果公司不斷稀釋股本(例如現金增資),就會侵害股東利益(因為分給每股的盈餘下降),」黃慶和說。
要評估個別公司有沒有投資價值,EPS(Earnings per share 本益比,以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稅後盈餘,代表投資人要花多少成本才能買到公司的一元獲利)也是常用的指標。黃慶和認為,以本業獲利計算出的本益比更重要,因為代表買到的是公司產品的獲利能力。
另外,股票價值是由公司前景、而非現狀所決定的。因此,以預估獲利計算出的「浮動本益比」比以過去獲利計算出的本益比更具參考價值。
對個別公司而言,本益比愈高,通常愈不具投資價值(因為得花大筆成本才能分到一元獲利)。但專家指出,若產業本身沒有復甦契機,本益比再低也不一定值得投資。
元富投信副總經理蔡培珍也說,即使在同一種產業,個別公司應有的本益比也沒有一致的標準,得視產品用途廣不廣泛和公司體質等其他因素而定。
判斷標準到底何在?專家認為沒有定論,每個人都可以培養自己的模式。
技術指標會說話
台灣股市特色一,散戶多;特色二,愛玩短線的散戶更多。
蔡明興說,技術面就是短線進出的依據。
當你做完詳細的經濟面、產業面及個別公司分析,下一步就是決定進場時機和價格,這時技術指標就派上用場了。
下列是常見的幾種技術指標及意義:
一、移動平均線(簡稱均線):由某天期的收盤價平均值連成的線。均線分成長、短天期,長天期像年線(以每年平均股價連成的線),短者像是十二日天期均線,可以呈現指數及個股股價長、短期走勢。
二、乖離率(Bias):乖離率表示某日收盤價格與平均股價的差距(當日收盤價與某天期平均股價的差距除以某天期平均股價),若乖離率太大,代表股價偏離正常值太遠,可能是買進賣出的時機。
三、K線:可以表示個股開、收盤價,及盤中最高、最低點股價的線形,能夠解釋當天個股走勢。
四、相對強弱指標(RSI):過去某一段時間內平均漲幅與平均跌幅的相對值(平均漲幅除以平均漲幅與平均跌幅和),數值在○%到一○○%之間,代表過去一段時間內個股買氣的強度;通常RSI值超過五○%,可視為多頭信號。
五、融資融券額度:融資就是借錢買股票、融券就是借錢賣股票,兩者都是信用交易。政策規定信用交易期限是半年,也就是半年內必須賣出(融資)或回補(融券)。所以對個股而言,融資額度高(指個股以融資買進的比率高)雖然是現在的多頭(買氣強),卻是半年後的空頭,指數上升的力道也不強。
基本分析幫你選好個股,技術指標讓你看準時機,現在你可以開始試試自己能否利用股市致富。
總經指標ABC
股票市場的走向和整體經濟趨勢無法分割,報紙上常見的一些統計數字則是觀察兩者關係的重要指標:
◎景氣對策信號
經建會以九種項目編製成的景氣對策信號是台灣經濟的綜合指標,包括資金流通狀況、工業生產、出口值、消費及物價水準、股價指數變動及先業率等都涵蓋其中。景氣信號可分成五個等級,綠燈代表穩定、紅燈過熱 、黃紅燈是趨熱或回穩、藍燈景氣衰退、黃藍燈代表景氣漸衰退或趨穩。
景氣是不斷重複的循環過程,擴張期是景氣從谷底到頂點,也是股市獲利較大的階段。根據過去景氣紀錄與股價指數的對照,指數最高點(或最低點)出現時機通常先於景氣循環峰頂(或谷底)。
◎油價(物價)
油價升降會影響公司的獲利能力,進而造成股價波動。尤其對以石油及石油衍生物為原料的產業(如石化、橡膠與塑膠業),油價的調升會增加成本,影響產品競爭力,也會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不斷走高),降低民間消費力,股市和商業生產自然更蕭條。
◎貨幣供給額
若貨幣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即所謂的資金寬鬆,中央銀行可以透過降低存款準備率與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等方式達成)會降低利率,進而增進股市資金的流動性。
通常用來觀察貨幣供給額的指標是M1B年增率(活期性資金增加的速度)和M2年增率(M1B加上外幣存款、郵政儲金等更廣義貨幣的增加速度)。這兩條線的走向也被認為能預測指數漲跌。當M1B線超越M2線(形成黃金交叉)意謂將有資金帶動上揚的股市行情,也是多頭信號;相反的,M1B線跌破M2線就是代表空頭信號的死亡交叉。
◎利率
存貸利率一高,周轉成本增加,資金就不易流動。一旦股市資金的動能不足、買氣不夠,股價就不易攀高。利率水準高也會造成企業避免以舉債投入生產,同時將負擔較大的利息成本,降低企業獲利能力,進而影響一般人的投資意願。
◎匯率
對出口為主的市場(例如台灣)而言,匯率對經濟特別重要。若新台幣兌外幣(尤其是美元)匯率升值,產品出口產業出口成本提高,有損國際競爭力,反之則不利進口工業(如食品及造紙)。匯率也影響國際資金的流向。新台幣升值,國際資金為賺利差會大量流入台灣,增加股市資金動能,反之可能造成國際資金的觀望態度。(唐弘馨)
股市專家心理教戰手冊
專家都同意,在股市獲利的關鍵是投資心理,或者可以說是EQ(情緒智商)。大多數人投資失敗的因素也在此。
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說,「股市投資決策的每一關都against(違反)人性。」他強調,第一關要認知,人永遠都會犯錯,所以要設立停損點;再來,要知道自己何時犯了錯(股價已經到達停損點),承認它;最後、也是最難的一關是執行,也就是付出犯錯的代價(認賠賣出)。
如果試了幾次都失敗,代表執行力不彰,毛仁傑認為這就是天生不能控制自己情緒,也不適合這個市場,「要不就退出(股票市場),要不就交給專家(投信、投顧公司)去做。」
他也強調,短期交易的成本高,考驗的人性也更多,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光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嘉斌則認為,執行投資決策有幾個原則:首先得避免做當日的決定,所有買進賣出的決定應該在前一晚做好,「除非隔天有出乎意料的消息,否則不要改變你的決定。」
第二,預先決定持有時間及停利、停損點。「能在最低點買進是很好的analyst(分析師),在最高點賣出是很好的trader(交易者),可惜大多數人兩者都不是,」黃嘉斌笑著說。這也是他認為應該先決定報酬範圍的原因。
如何判斷何時該停損、停利?
毛仁傑說,先看股價走勢,然後檢視過去買進的理由是否消失,或者市場認不認同這個理由。
至於新手入門,專家告誡切勿嘗試槓桿倍數高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及操作方式,也不要碰資訊不透明、經營風險較高的未上市、上櫃公司。
「考上證券營業員是認識股市的入門方法。投資第一步可以從小額資金、上市公司開始,」毛仁傑這樣建議股票新鮮人。(唐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