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自己﹁四十而立﹂

黃慧娟
user

黃慧娟

1999-10-18

瀏覽數 4,600+

讓自己﹁四十而立﹂
 

某大學電機研究所盧姓學生剛進研究所時,偶然聽到台北之音關於基金投資的節目,於是開始對「投資」感到興趣,因此說服爸爸拿出十幾萬元的定存買基金,沒多久又學習投資股票。只有短短兩年投資經驗的他,說起股票經,卻讓人有與證券營業員交談的錯覺,他不好意思地說,「我的同學們只對學科專業感興趣,難得有人可以讓我發表兩年來的心得!」

盧姓學生認為學會投資觀念是很重要的。他覺得他爸爸都已經六十多歲卻仍在工作,是很辛苦的事,所以不希望重蹈爸爸的路——長期以來只把錢存在銀行定存,以致於現在還在工作。他希望自己在四十歲時能有一筆屬於自己的錢。

投資理財的知識已是現代年輕人不可或缺的「財富」了。「投資理財」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將投資理財當成一種「致富」的手段;有些人藉此擁有一筆自己的錢以助人生規劃;有些人則認為這是一種管理自己財產的方法。不管你對投資理財的認識多深,或對人生有什麼樣的計畫,妥善地管理及運用金錢的確是件重要的事。

學會怎麼賺錢,也知道怎麼賠錢

但並非所有的年輕人都重視投資理財。《國際先鋒論壇報》最近有篇為大學畢業生寫的文章,內容指出,大學畢業生在拿到文憑之後,可以學著如何運用一千美元做簡單的投資,但是除了投資工具需要考量之外,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因為年輕人無法意識到投資的重要性。

美國大學學費約八千美元,所以這些畢業生面對的是債台高築的就學貸款,如果還要再投資一千美元,豈不是不合邏輯?然而一位紐約的理財顧問路易斯.阿菲斯特(Lewis Altfest)說:「這樣子的投資是不可小覷的,因為愈早培養投資儲蓄的計畫,如二十一、二十二歲開始每年投資一千美元,即相當於你屆退休時薪資總和的四分之一。」

不過,一般畢業生才開始就業,退休似乎還言之過早,究竟如何才能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呢?

「如何讓你在四十歲時經濟獨立?」就是很好的議題。不只盧姓學生期望在四十歲時擁有一大筆錢,現在也有許多年輕人希望除了薪水之外,能有一筆錢實現自己的理想。社會新鮮人最大的困難,除了不知道如何著手之外,也有對「投資理財」的疑慮:不知道會不會將血汗錢賠進去?琳瑯滿目的投資工具是不是充滿陷阱?以及雖有眾多媒體的宣傳和親友的建議,社會新鮮人仍不知如何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人生的歷程重於結果,投資是結果重於歷程,」瑞士銀行證券投資顧問公司投資基金部副董事劉台芬說。許多年輕人因為害怕風險,不敢投資,但她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她自己就是從多次失敗中學習到經驗的。「學會怎麼賺錢,也知道怎麼賠錢,是一種重要的人生體驗,」劉台芬說。

理財第一步:找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劉台芬進一步表示,投資行為要透過參與的感覺被激勵,「投資的樂趣是在賺錢。」她建議,應該要嘗試投資,有一些獲利後,才會從中得到樂趣;畢竟投資是需要被鼓勵的。年輕人投資的優勢在於有時間當本錢,可以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以及不斷嘗試的機會,更應該及早建立投資理財的觀念。

年輕人的「本錢」是時間,但是投資理財真正靠的本錢卻是資金,對一個社會新鮮人而言,缺乏資金等於有「無米之炊」之憾了。資迅人公司副總經理薛曉嵐建議,社會新鮮人投資理財的第一步,就是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目前是博客來網路書店商品部總經理郭恆祺以自身的經驗說,「先不要想是為了賺錢而去賺錢。」在跨出校園、找第一份工作時,就應該想到是否喜歡這份工作?可不可能轉業?這份工作的產業結構、薪資水平如何?有沒有額外的收入?在評估未來三年內的工作發展後,就可以利用試算表算出收入的分配,再進行規劃。他認為控制好自己的收入是必要的。

第二步:由節儉、儲蓄開始

有了收入及評估之後,如何妥善地運用和管理金錢就從「有錢」開始談起。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行銷企劃部經理級專門委員葉吉鵬說,「沒有錢,怎麼談投資呢?」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除了沒有太多錢,或許連生活費都還不知道該怎麼規劃處理,葉吉鵬建議,「從節儉、儲蓄開始。」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台灣人的儲蓄率一向很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擔心通貨膨脹的壓力,儲蓄存款的功效逐漸被懷疑。在加拿大企業家金克雷.伍德所寫的《企業家爸爸給兒子的三十封信》中提到,儲蓄有兩個目的:一是準備不預期的支出(如冰箱壞了);另一個是固定的支出,如每年固定繳納的地價稅、房屋稅、年終的所得稅申報,以及小孩子的註冊費,而且應從每個月的收入中扣除,就像每個月的房屋貸款般忠實地定期儲存,並將這筆存款當做固定費用,因為它是必要支付的。

而且,儲蓄存款不僅是存款。投資理財的趨勢讓銀行開始整合它們的功能,推出針對特定族群而定的「理財套餐」,結合存款、信託、借貸、投資等功能。

《國際先鋒論壇報》的報導指出,許多銀行雖對大學畢業生沒有私人銀行的關係,但除了提供支票簿及信用卡外,也有資產管理、信託借貸,以及商業投資的服務。他們的目標對象多是年輕的專業人員,如醫師、律師、會計師等有高收入、卻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財務的人。台灣的銀行理財組合套餐並沒有太多的條件限制,葉吉鵬建議社會新鮮人選擇銀行時,除了認清需求外,應該可以選擇這類高附加價值服務的銀行。

第三步: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

在有足夠的積蓄,而且生活開銷也穩定之後,要考量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投資理財工具。

定期定額基金的觀念逐漸為大眾所熟知,許多專家也建議甫入社會的新鮮人試著以購買定期定額基金的方式來投資理財。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表示,收入有限的年輕人最好的投資方式是定期定額,每個月固定從銀行的帳戶裡面扣下一些錢來投資基金。「這有點類似強迫儲蓄,這種強迫儲蓄還要選擇某種投資標的,」邱顯比表示,年輕人的投資期限還長,這類的定期定額投資應該要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它的長期獲利率會比較高。

現年四十餘歲的劉台芬就買了七支定期定額基金做為退休規劃,不過,她覺得年輕人可以選擇高獲利的股票投資,但是長期投資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金克雷.伍德的書中提到,投資股票、債券必須做詳細規劃,因為股票買空、賣空的事太多了。股票降價導致一文不名的事常發生,這種投資的風險比較大,一定要有多餘的錢才可用於投資股票上,萬不可借錢來投資股票。諷刺的是,那些整日玩股票、以股票為生的人都無法成為百萬富翁了,更何況是業餘的人呢?

所以,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研究部資深襄理羅尤美認為,不讓錢因通貨膨脹而縮水的方法就是投資,基金投資是比較好的方式。畢竟工作還是生財的本業,把時間都放在股票上滿不划算的,不如買基金讓專業經理人幫忙處理。

有些專家認為年輕人有較長的投資期限,所以建議年輕人可以從事高風險、高獲利的投資工具,例如股票。如果年輕人覺得自己有足夠的錢投資股票,除了把它當成投資理財的方法之一,不妨也將投資的資本當成是「經驗和學識的學費」,從買賣股票的過程中學到投資理財的經驗,並藉由選擇自己瞭解的股票,在觀察、研究後瞭解台灣產業和股市發展。

賺第一個一百萬元

政大新聞系學生何獻元在進新聞系之前就有買賣股票的經驗。大二那年他一邊念書、一邊在證券公司當營業員。當時開始熱衷短線操作,不但賠了不少錢,也差點無法顧及學業。那一年因為金融風暴,親身經歷股市狂跌的他在同事跳樓自殺後,自覺「看盡股市的樣態」,因為不看好台灣目前股票的狀況及學業壓力,他離開了股票市場,也深刻地感受投資時EQ的重要。不過,投資的經驗是很難得的,他自嘲「千金難買早知道」,賠了一大筆錢之後才得到經驗。

政大心理研究所學生鄭瑞光則屬審慎的投資人,平時有閱讀財經報刊的習慣。大二那年暑假,他利用報紙廣告上投信、投顧公司刊登的免費索取資料的廣告,寄明信片去索取資料。在買賣基金、股票之前,他都會評估,每當存夠一萬元,他就會加買單筆基金。他是個有耐心的投資人,遇到股價下跌時也不會賣掉,他認為那就是認賠,反而加碼買進,讓平均價格升高。

對鄭瑞光而言,賺第一個「一百萬」是很重要的,他想要擁有一筆錢去完成夢想。他的志願是做學術研究工作,「這是賺不了大錢的工作,所以我更希望自己能夠預備一筆錢,」鄭瑞光笑著說。但何獻元卻認為,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花錢,這才是讓他持續投資理財的目的。

不管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投資理財的知識及運用,是新世紀年輕人不能缺少的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