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篇篇車庫傳奇,訴盡資訊工程的迷人。身價超過五百億美元的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B. Gates),十三歲在西雅圖郊區開始寫程式,後來從哈佛大學輟學,創立他的軟體王國。身價十億美元以上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布斯(S. Jobs),早期在車庫中賣電腦,研發出蘋果二號和麥金塔電腦。而身價超過九億的雅虎公司創辦人楊致遠,一九九三年念研究所時,則與同學費羅(D. Filo)窩在拖車中,編寫「傑瑞網路指南」(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網站。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負責人德托羅斯(M. Dertouzos)如此觀察:「整個世界從蒸汽機到內燃引擎,花了一個多世紀;我們踏進資訊科技這門新領域,不過三十年光陰;應該要多點耐性,來看新科技的發展。」不論是資訊基礎建設,或是網路上的工作軟體,當前都尚處未開化的階段,資訊時代才正要啟錨揚帆。
必須有旺盛的學習力
資訊工程系的訓練,正接軌到這撲面而來的數位洪流。今年四月,英特爾公司總裁貝瑞特(C. Barrett)特地來台灣,捐贈價值一千三百萬、最先進的網路實驗室給台大、交大,足證全球資訊業對資訊人才培育的重視。
資訊工程系即是培養資訊人才的搖籃。資工系課程訓練學生如何將繁雜的資料,轉化為零與一的數位形式,再計算整理成有用資訊。例如學生成績是資料,透過電腦計算出平均成績,平均成績就是資訊。
整個資訊應用學科中,大致可分為理論部分、計算機軟體工程及計算機硬體工程三部分。這三部分的基本知識,構成資工系的核心課程。各校依此分組,或設計成四至八個左右的學程。
正確的學習方法很重要。交大資工系系主任林一平比喻:「學資訊,就像練天龍八部的少林絕學,要先練好內功。」資工系學生只要用對方法,打好基礎,接下來花費的時間就一定會有成果。通常一個稱職的學生在畢業前,就有能力完成一個小的電腦作業系統。國外也不乏二十歲就拿到資訊博士的天才。
如果高中時不懂電腦也無妨,只要上大學再建立基礎就可以。美國就有一部分本來念哲學或心理的學生,後來轉念資工,也念得很好。
一般都認為邏輯推理的能力很重要。逢甲資工系系主任鍾葉青表示,有良好的數理基礎是必須的,因為這通常顯示學生具備邏輯分析的一定能力。
一位資工系大三學生就坦白表示,對寫程式很沒興趣,因為邏輯思考能力不強,往往需要花一倍於同學的時間來做作業,甚至要參考別人的做法來交差,過程很辛苦。
樂於接受新科技,學習力強,也是資工系學生必備的特質。台大資工系系主任許清琦表示,資管領域變化很快,但資訊工程變化更快。電腦科技約九個月就出現新一代或新一版的技術,必須有旺盛的學習力。
一位學生表示,有時老師也可能趕不上科技的快速變化,就必須拿已有的知識,自己參考書籍,透過實作來跟上學習。同時,修習資工系的課程要花很多時間操作電腦。不耐長期與電腦為伍的學生,需要三思。
學習設備已具世界水準
資工系的發展方面,一位資深教授分析,交大電機資訊學院的優點是,計算機研究與產業密切配合;清大重視核心技術;台大以應用軟體的開發著名。各校在應用、研究上則各有千秋。
此外,交大資工系注重實作,有龐大的軟體工程小組,與產業互動佳;訓練嚴謹,系上有一整班曾經寒假回校考期末考;資源整合,與資科系合起來有約六十位老師,承認互修學分;在電腦電信網路、多媒體、軟體工程等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在去年《遠見》學群聲望排名中,交大超過台大、清大,拔得頭籌;今年《天下》雜誌最佳研究所排名,交大也居冠。
系主任林一平表示,資訊與電信結合,是目前業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長程來看,則是生物科技與資訊工程的合作具有潛力。
另外,網路熱也在資工系延燒。清大就十分注重網路課程,開了高速網路、網路管理、網路安全、網路程式設計等課程;二十五位專任師資中,有五、六位的專長在網路方面,占五分之一強。清大資工的研究成績傑出,曾獲美國計算機學會(ACM)評為亞洲最好的資訊研究單位。另外,清大在課程規劃完整性及學生團隊合作上,都受到好評。
台大資工系在人工智慧、多媒體研究等領域表現傑出。軟體設計上成績有目共睹,教授曾成功研發電腦象棋、圍棋等應用軟體;學生組隊參加一九九七年美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大學程式設計大賽,曾獲亞洲第一名、世界第四名的成績。
元智資工系在校內率先實施專業實習,吸取最新的產業資訊脈動,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度高。逢甲資工系師資整齊,規劃有八個學程,注重專題研究,並正研擬五年念完大學與碩士的集中學程。義守資工系則在影像編碼相關研究上,成效突出。
程式語言可以自學,但資工系提供的是正統的基礎訓練和一個解決學習問題的環境。資工系的老師大多較年輕,與學生互動較多;在設備上,許多公立大學已具世界水準,學習環境佳。如果有心成為比爾.蓋茲第二,資工系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就業出路
德托羅斯《資訊新未來》一書,討論未來生活的部分,分成日常生活、玩樂、健康、學習、企業與組織、政府等六個章節,預測這場前所未見的資訊革命。生活的周遭像夢幻劇般,都將被數位席捲,未來甚至在人的身上都可能植有晶片。在充滿晶片的世界,資訊工程系的就業出路,同樣具有無窮的想像力。
目前資工系的出路,主要包括各種產業的資訊部門、軟體業的軟體工程師、電子業的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師等。各產業隨著資訊化的加強,對資訊軟硬體人才的需求都將增加。電子業是科技島政策的主要重心,目前台灣電腦業產值已居全球第三,市場胃納大。軟體業則正在起步,未來空間很大。
網際網路推波助瀾,將不同產業連成一氣。從資訊的基礎建設、電子商務到各種應用軟體的建立,都需要資訊工程人才。據估計,二○○二年時全球網路購物的金額將達到一兆六千多億新台幣,商機浮現。網際網路結合電信通訊,也帶來新的就業市場。
資訊人才若具有創意,在數位革命中,將更有機會創造價值,創業的空間與可能性也唾手可得。
各產業資訊部門:程式設計師、系統維護師、系統分析師、
資訊管理師等
電子、電信業: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師等
軟體業:研發工程師、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產品經理等
網際網路:網路管理員、網站設計師、網路稽核統計人員等
其他:創業、學術、教育工作等
資訊業的
發展看不到終點
江嘉帆,三十歲,淡江大學資工系畢業,曾做過服飾店櫥窗陳列、網路工程師,現在是精誠資訊公司安全產品經理,工作將近七年。
◆ ◆ ◆
我退伍之後,剛好IBM386的個人電腦推出,就買了一台,裝軟體、看硬體,玩出興趣來,開始把資訊業當成我的目標。於是退伍後考大學,只填資訊相關的科系。
早期有一部電影叫做「神通情人夢」,裡面有一台爛爛的電腦,可以控制家中所有的電器,十分高科技、十分便利,令我印象深刻。
抱著要去玩電腦的心態進了資工系,結果發現要寫程式,與我想像出入很大,只好盡量適應,但總覺得好像學校騙我。後來才覺得,電腦是硬體,我們學的是軟體,就想成把人腦的想法融入軟體來控制電腦,也頗有成就感。
電腦遊戲引動我對電腦的認識。我一開始接觸「創世紀」等電腦遊戲,因為系統配備比較不好,我想盡辦法,也看了很多書,讓它在最基本的條件下仍然可以運作;雖然是因為沒錢添購硬體的折衷之策,卻讓我學習很多。大一其實就挺深入學習電腦,常常老師還沒教,我就已經超前知道。
大學時網路剛興起,我從大二到大四半工半讀,做網路軟硬體工程師。我雖然學的是寫程式,但對網路較有興趣,因此就朝此方向發展。工作使視野開展,知道自己所學可以用在什麼地方,外界科技發展到什麼情況。當時我學會UNIX、OS2 等不同作業軟體與平台,在挫折中成長,並建立對網路的認知及興趣。後來有關網路的課,我可以不去上課,卻考全班最高分。
畢業之後,換了產品經理的工作,等於是轉了跑道;過去所學是基礎,現在面對的是行銷與部門整合的工作。除了技術,業務方面的協調、與人應對的能力及對業界動態走向的瞭解,都必須重新學起,這些都是過去做一個工程師接觸不到的。
我們必須規劃整個產品的行銷計畫,與業務、通路、廠商會談,達成我們要的目標,基本上與過去技術面的工作完全不同。
在網路安全產品的說明會中,我常會說安全就像一個circle(循環︶,你找不到起點,也看不到終點;資訊業的發展可以套用這句話,投入這個圓,就是不斷地追趕,因為你一停下來就會被別人趕過去。
(季欣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