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不只是蓋房子,而是生產一個空間的複雜過程,牽涉到工程結構、美學、使用、人文價值、法規。所以,建築系的訓練既有理性的科學,也有感性的美學,建築教育是包括美學、人文和科學的訓練。
建築設計是建築系的核心課程,貫穿每個年級,從基礎設計到進階設計,從抽象概念的設計到落實在具體限制下的設計。由於設計課幾乎占去大部分的時間,在上設計課的前一天,學生幾乎都要熬夜趕圖。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羅時瑋不諱言,設計課過重造成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偏廢,近來也在教學方法上以互相搭配的方式補救。
建築史是基本的理論訓練,透過建築史的訓練,建立學生對建築的時間向度和人文基礎。
房屋科學也是建築實務重要的一環。建築系的學生必須掌握建築材料,瞭解結構、設備、機電系統,才能做出除了美學以外,功能上也合宜的設計,並可以和土木工程、機電系統其他領域的技術專業溝通。
訓練建築大師或專業人才?
然而,這樣的理想受限於師資和設備的資源,除了成大擁有師資和設備的優勢外,其他學校建築系都以建築設計做為課程的核心。
台灣的建築系根據創系的時間長短向來有「前六後二」之稱,前六是指成大、東海、淡江、中原、逢甲和文化;後二是較年輕的華梵和中華。不過從八十八學年度起,銘傳的「空間設計學系」更名為「建築學系」,使建築系的版圖又增加一個新系。
建築系的學制有五年和四年之別,五年制的有東海、中原、淡江、逢甲、中華和新設的銘傳建築系;四年制的是成大、文化和華梵。五年制的立意是加重設計課程的訓練;四年制則在課程安排上比較緊湊。
成大建築系是唯一的國立大學建築系,除了師資外,並有多項工程實驗室,投資金額非一般私立學校能及。該系強調整體教學,人文、美學與科學並重,「天才是教不來的,我們的目標在於訓練建築專業人才,而不是訓練建築大師,」成大建築系系主任賴榮平表示,建築不只有設計,建材、功能、管路都是必須考慮的。
東海建築系的觀念則與成大不同。民國五十七年漢寶德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時,強調「沒有理論就不要講設計」,讓東海建築系一直走設計理論的方向。小班制的教學,師徒氣氛濃厚,課程以建築設計為主軸,隱然有「大師養成班」的氣氛。不過,近來隨著建築產業的改變,以及學生意識的抬頭,考慮到學生就業需求,東海的訓練也在轉變中。
中原、淡江的建築系、文化的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的訓練也都以設計為主,偏重設計實務,中原在建築人文的理論強,五年前成立設計學院,有相關資源可以支援;淡江則著重討論社區建築、生態建築,三年級以上將電腦繪圖課程列為必修;文化的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歸在環境設計學院之下,強調建築與環境的結合。
華梵建築學系、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和銘傳建築系屬於年輕的建築系,需要時間建立該系傳統和特色。華梵建築系設在藝術及設計學院之下;中華大學著重整合建築與都市計畫的訓練;至於從銘傳大學空間設計系改名為建築系,如何建立該校建築系的特色,有待時間的觀察。
建築系和一般科系相較,氣質明顯不同 。走進建築系會有「驚豔」的感覺,木板、舊家具、碎花布、塗鴉和作品、自畫像構成學生工作室的元素,頗有違建美學。設計課的前一晚,這裡燈火通明,學生們一身邋遢,A著拖鞋,放著震天音樂,通宵達旦地熬夜趕圖、做模型,敲打聲、馬達聲此起彼落。
溝通能力愈來愈重要
社會環境在變,對建築的觀念也在變。台灣房屋市場的榮景已經過去,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林會承分析,民國七○年代,大量土地開發,房地產個案推出,建築師的案量大;現在,台灣餘屋過剩,人口成長減緩,可開發的空間減少,迫使建築系的學生看清一個事實:「除非對建築系有興趣,否則,建築師絕不是賺大錢的行業。」
外在環境的改變讓建築系的價值也必須跟著變。以前的設計題目通常是在沒有限制的基地上設計房子,現在是要學生在兩棟舊公寓間的狹長基地上蓋房子。「學生未來面對的設計是房屋改建、都市更新,以前設計和環境的關係不被重視,現在,這種考慮是必要的,」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鄭晃二說。民眾意見參與公共空間改造已經成為趨勢,親和平易的溝通能力也是建築系學生要掌握的條件。
以前被稱為「成大建築系台中分部」的逢甲大學建築系著重實務派的教學,教學目標一向隨著市場需求走。為了增加學生在電腦運用和設計理論的能力,近年來將教學分成傳統設計組、建築理論組和電腦教學組,讓學生在二年級可以選組。
開放高中生甄試後,建築系普遍願意參與甄試,透過甄試找到對建築有特殊性向的學生。只是,建築系的老師都感嘆,台灣的美學教育不夠,許多高中生對建築的想像就是房地產廣告中美麗的樣品屋。也有家長和學生將美術與建築畫上等號,認為美術好就適合念建築系,這些想法都有偏頗。
要在建築系活得好,需要一些條件和特質。大多數老師認為,念建築的學生應該對環境敏感。「建築是旅人,」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陳錦賜說。他建議有志念建築系的學生多觀察環境,體驗不同的文化,才能發揮設計的創意。
就業出路
大部分建築系將教學資源放在設計上,畢業後,建築系學生的舞台卻不只如此。建築產業涵蓋的範圍大,從設計、工程施工到房屋買賣,從實務執行到政策研究,建築系雖然是專才訓練,畢業生卻可以在建築產業的上下游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是每一個建築系學生都會參加建築師資格的國家考試,有志開業或在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考建築師執照具有開業和薪資加給的效果。
想從事空間設計者,除了待在建築設計的領域中,也可以走室內設計的路。目前,從事室內設計還沒有考照的規定,從業沒有資格的門檻。選擇室內設計會比做建築設計的主控權高,因為室內設計尺度小、案量多,發展機會更多。
建築系有不同尺度的設計訓練,也可以轉做景觀規劃或都市設計,這部分需要加強環境科學和都市計畫的訓練。
若是對房屋科學有興趣,可以往營造廠、工程顧問公司發展,朝監工、設計的方向走。有志於從事房地產開發、銷售業務的建築系學生可選擇進入建設公司工作。
進修﹕建築相關研究所
設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室內設計、景觀規劃
建設公司﹕土地開發、建築設計、銷售業務
營造業﹕工地監工
公家機構﹕內政部、都發局、縣市政府建設局、計畫室
身體要強壯、
能力要多元
張威廉,五十八年次,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曾在建築師事務所當設計助理,現職淡水社區工作室規劃師。他說,念建築系身體要強壯、能力要多元。
◆ ◆ ◆
我念建築系的起因是討厭考試,知道建築系多是動手畫圖、做模型、和老師討論,退伍後就考進建築系。
畢業後,我去一家中型的建築師事務所當設計助理,其實是「校長兼撞鐘」。老闆給設計概念和方向,我們就開始做設計、畫施工圖。念建築系,身體要強壯,熬夜趕圖是家常便飯,我在事務所的紀錄是一週工作一百零九個小時。
在事務所裡工作,發現學校的建築教育滿理想化的。它教你如何做一個好設計,如何照顧到使用者的空間品質;可是對建商而言,成本和利益的考量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次,我把建築物分成兩棟、錯落開來,採光比較好。可是建商不要,他要做成一棟天井式的「回」字形建物,戶數比較多。我很激動地和他辯論:「人家背那麼重的貸款來買房子,為什麼不弄好一點呢?」建商臉色鐵青,我臉紅脖子粗。後來是經理出來打圓場,我的堅持當然也抵不過建商的要求。
這種情況對建築系的畢業生很常見,市場的要求和學校的訓練很不一樣。學校裡只說白雪公主和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卻沒有說公主會變心、王子也會禿頭。
建築是一套複雜的流程,包括爭取業務、建築行政、設計、跑照、畫施工圖、施工管理等。學校教育比較重視設計,其他部分的訓練都是次要,等於是工作之後才接觸其他面向。
現在我在淡水社區工作室工作,這是一個做地區環境改造的小事務所。以前要面對的是建商,現在的案主大多是縣市政府,和官僚打交道,溝通協調的技巧很重要,這些都是到了社會大學才學的。
五年的建築系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和基本訓練。建築要懂得很多事,除了美學、建材、結構、社會人文的知識,還要有溝通、協調、整合的能力。好的建築師得年過四十才算成熟吧!
如果以為念建築系就是把系上的功課、設計做好,那是不夠的,最好能利用機會接觸外面世界,打工、旅行、修外系的課都很重要。
(李宛澍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