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資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一定不能忽略「內扣費用」。ETF內扣費用,不像其他手續費是屬於一次性,是在投資期間不斷收取,也因此,若將投資時間拉長,就可發現,內扣費用愈高,對投資本金的影響就會愈顯著。
所謂的內扣費用(又稱總費用率),指的是投資人持有ETF時需支付的費用成本,無論投資盈虧都需支付的費用,當中包括管理費(經理費,操作投資組合的管理成本)、保管費(保管資金銀行的交易成本)、買賣周轉成本(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等。
每一檔ETF收取的內扣費用均不相同,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內扣費用也是影響個人投資損益多寡的因素之一,因投資ETF所獲得的報酬須扣除內扣費用,才是投資人實際投資的回報。
以元大台灣50(0050)和元大高股息(0056)為例,2021年全年的總費用率就分別為0.46%、0.74%,換算如下:
ETF內扣費用愈低,愈能創造獲利
國泰投信ETF團隊主管鄭立誠表示,內扣費用是從ETF的淨值中扣除,原則上內扣費用愈低,代表能滾入投資的金額就相對多,故能創造的獲利也會更多。
因此,若在評估投資組合、指數設計相似的ETF時,假設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內扣費用較低的ETF,確實能省下較多的投資成本,長期投資下、相同時間裡,低內扣費用可幫助投資人累積更多的財富。
投資人目前都可以在投信投顧公會的網站中找到各檔基金的內扣費用。根據國泰投信觀察,大多數的ETF內扣費用都在合理的範圍,但也有因為換股頻率較高,而導致的高內扣費用的商品。
鄭立誠說,高內扣費用確實會影響部份獲利,所以是否要承擔較高的內扣費用,是投資人在選擇ETF工具時需取捨的部分。
投資不只看費用,選對趨勢、市場更重要
不過他也強調,除了內扣費用,選擇對的趨勢來投資,仍是最重要的部份,「如果僅關注內扣費用,而投資在不是自己看好的領域,這也有點本末倒置了。」
或許有投資人會好奇,為什麼內扣費用有高有低,對此,富邦投信量化及指數投資部主管呂其倫分析,國內ETF交易直接成本較高,通常是高周轉率所致(換股較頻繁),部分國內策略型的ETF(如高股息、動能、高價),在追求策略績效的前提下,需透過指數調整汰換個股,使基金較貼近該策略目標,以避免策略鈍化。
至於國外的ETF交易直接成本則來自於進入該國交易所需的交易費用,新興市場金融自由程度低、手續費成本較高;反之,成熟市場金融自由程度高、手續費成本較低。
呂其倫也提醒,投資相同的東西,自然要比較費用差距,但也不能把兩種不一樣的東西拿來比較,這樣有失偏頗,也失公正。
而且要告訴投資人的是,內扣費用並不是唯一指標,內扣費用固然重要,但在長期投資下,選對市場更為重要。
呂其倫說,投資ETF(屬被動型基金)相較主動型基金在費用上,已經相對低,在商品選擇的起步上,已經贏泰半的人。因此建議ETF投資人,把投資重點放在自己適合商品上,才是投資致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