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王蕙玲 追尋劇作的傳奇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04-03-01

瀏覽數 30,150+

王蕙玲 追尋劇作的傳奇
 

本文出自 2004 / 3月號雜誌 第213期遠見雜誌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上海拍攝現場,常會見到一個高挑的身影來回穿梭,前三分鐘指導女主角的眼神動作,後三分鐘矯正男主角的咬字發音,沒過多久,又要配角換個方式表達情感。這人不是導演,不是製片,而是編劇王蕙玲。

在一般人眼中,編劇唯一的任務是提供導演藍圖,然而就王蕙玲而言,提供文字不夠,還要參與選角,參與選角不夠,還要提供服裝及音樂的意見,除此之外,還要跟著外景大隊四處奔波,隨時提醒演員與劇組人員畫面呈現的細節,問她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她淡淡一笑說,「出來的結果不對,遺憾的是自己。」

一頭深褐色蓬鬆捲髮,俐落的黑長褲搭配一襲橄欖綠的流蘇披肩,乍見一百七十五公分的她,不免有心理壓力;然而話題一開,她的坦率真誠可以馬上使人卸下心防。

1964年生的王蕙玲人如其作,有種吸引人的爽利。高潮迭起的連續劇難不倒她,講求精練的電影劇本也遊刃有餘;可以用一天一集的速度,快炒出賺人熱淚的鄉土悲喜劇「第一世家」,也可以花三年的時間,細火慢燉出二十集的文學大戲「她從海上來」。

「我腦中永遠不缺題材,就像母雞孵蛋,同時有好幾個在孵,只是不知哪個先破,」她黑白分明的眼睛閃爍著慧黠的神采,溜溜一轉,彷彿可以轉出幾百個故事來。

編劇進入電視圈常要經過一段血跡斑斑的奮鬥史,但王蕙玲的際遇卻迥異。

無師自通的編劇

讀的是音樂系,早年的她只想當音樂老師,從未想過走劇作家的路,只因愛看電視劇,就無師自通開始寫劇本。正如張愛玲名言「成名要趁早」,王蕙玲十九歲投稿劇本即為華視劇展錄用,雖然技法尚未純熟,但已進入創作坦途。

然而真正使她決心投入劇作領域,是擁有「點誰,誰就說話」的權力快感。她回憶第一次看到心儀的演員認真背誦自己寫的台詞,心中充滿難以言喻的激動興奮。強大的內心衝擊,讓她人生的方向轉了彎。畢業後當了一年音樂老師,就決定賠去公費,專心於劇本創作,「也就是開始過無業遊民的生活,」王蕙玲開玩笑說。

就算是無業遊民,也絕對是個快樂的無業遊民。王蕙玲早期的單元劇作品,即屢投屢中。在接手編劇徐立功(現為縱橫國際影視董事長)所寫的連續劇「四千金」收視長紅後,更寫出膾炙人口的「追妻三人行」「京城四少」,後者不但入圍金鐘獎最佳編劇,跨刀作詞的主題曲「瀟灑走一回」,更是傳唱一時。

幾部收視率第一的作品,奠定她知名編劇的地位。又遇上惜才的製作人林柏川,王蕙玲得以盡情構思規劃感興趣的題材,於是「今生未了情」「歡喜樓」「女人三十」「第一世家」……,一部部黃金八點檔大戲由她筆下創造出來,就像上緊發條的音樂盒,一放手就不斷流洩出動人的音符。

徐立功認為,其他編劇寫久了,劇本會沒有活力,而王蕙玲的作品,總是能翻出新的變化。導演丁亞民則表示,王蕙玲寫戲不願媚俗窠臼,不願想當然爾的下筆,常困頓折磨,磨出不同凡響的故事。

不過,成功與失敗往往是一體兩面。即使名利雙收,王蕙玲對電視圈急功近利的生態,挫折感卻愈來愈深。她坦言,為維持八點檔的收視率,劇本必須迎合市場口味,甚至刻意操弄觀眾的情感。對於收視爭戰累了,也倦了,王蕙玲在創作高峰決定告別八點檔,遷居溫哥華,重新思考整理自己要的是什麼,到底想寫什麼。

就像是,擅長帕格尼尼隨想曲的音樂家,決定斂起炫目技法,回歸質樸的巴哈無伴奏。王蕙玲形容寫作的反璞歸真,是「腳長大了,就該換一雙鞋子」。異國生活帶來新的衝擊、新的想法,她決定再度挑戰自己,嘗試改編作家故事的文學劇。

在紛擾的電視圈內,「文學劇」是個嶄新的概念,更是個大膽的提案。由於台灣本土熱潮起,鄉土劇成為主流娛樂,此時要製作一齣清末民初的戲劇,而且還是文謅謅的對白,有人要看嗎?

答案:有,而且很多。「人間四月天」不但創下公視的收視紀錄,引領一股文學討論風潮,劇中的經典對白,更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

然而在製作初期,不論是編劇、製片、或是導演,都承受不少外界的質疑與壓力。製片人徐立功表示,當時在尋找合作伙伴時,其實吃了不少閉門羹。王蕙玲回憶當時聽到的聲音,也是「憂慮」「憂慮」「憂慮」,但是為什麼還要做呢?她雙手一攤,頑皮地笑說,「沒辦法,誰叫我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呢?」

她相信台灣電視圈需要一股清新的空氣,只要卯足全力去做,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為了「找到徐志摩」,王蕙玲除了閱讀大量資料,更親自走訪康橋徐志摩的故居。

為了讓工作人員瞭解她想像的畫面,王蕙玲的劇本不但鉅細靡遺描繪環境氛圍,演員的動作走位,甚至還刻畫角色的表情神態與內在情感。由於呈現太多難以執行的畫面,導演丁亞民不禁開玩笑說,「她真是個『喪心病狂』的編劇」。

不過在王蕙玲心中,劇本就像作品的基準線,實際拍攝由於先天環境的限制,效果往往會打折扣。「所以必須從一開始就拉高標準,」她眼神專注,鄭重地說。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挑戰張愛玲傳奇

銜著「人間四月天」走紅的優勢,王蕙玲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定了一個更高的標準。

這次,除了追尋張愛玲在上海、洛杉磯的身影,王蕙玲更親赴馬里蘭大學圖書館,找出張愛玲美國丈夫瑞荷的日記手稿,以拼湊、還原出張愛玲居美時的生活樣貌。人物對白更是依照張愛玲作品與文獻資料,一句句慎重地「鑲」在劇本中。為尊重原作,王蕙玲要求演員「一個字都不能改」,女主角劉若英因此創下NG十九次的驚人紀錄,男主角趙文瑄也打趣地形容「好像被關進文字獄」。

文字之外的細節,王蕙玲也是一點都不馬虎。在劇本籌備初期,王蕙玲就開始蒐購有關張愛玲的物品,經常一個不對,就要求道具、服裝重來。工作人員常感覺壓力奇大,甚至偶爾刻意漏發拍片通知給她。「不過我知道她是求好心切」,徐立功表示,「她提出的要求我們通常會照做。」

以張愛玲為題目,是步必須戒慎恐懼的險棋。由於「張迷」遍布華人世界,戲劇只要與張愛玲相關就備受矚目,稍有差池常會遭受嚴厲的口誅筆伐。

然而,王蕙玲卻不走安全路,反而刻意打破許多人的既定印象,從張愛玲最不為人知的中晚年(美國時期)寫起。此外,更突破電視劇的慣例,將張愛玲重要作品《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怨女》的畫面穿插,編入情節之中。

這樣創新的作法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觀眾接受能力畢竟有限,戲才開播立即引起兩極化的爭論,公視「她從海上來」專版的「看戲討論區」更在短短幾天內湧入上千則留言,有人盛讚製作單位用心良苦,也有人質疑詮釋方向,或批評劇情步調緩慢、讓人看不懂等。

面對紛擾的言論,王蕙玲沈思一會兒說,「秋色無南北,人心自淺深」。她表示,希望以這齣戲將張愛玲回歸到「人」的角色,而非高不可攀的神,而寫作是張愛玲的終生志業,作品自不能在戲劇中缺席。

在她眼中,張愛玲是如此孤絕的人物,應該是「觀眾來親近張,而非張愛玲來娛樂觀眾。」她坦言,劇中一定有某些部分,是不熟悉張愛玲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會繼續看下去的觀眾自然能體會劇中韻味。

七年內只製作「人間四月天」「她從海上來」兩齣電視劇作,王蕙玲的用心有目共睹,但超長的創作時間也令人不可思議,談到這點,王蕙玲大笑說,「我很奢侈吧!」由於還有「臥虎藏龍」等電影劇本創作,生活不虞匱乏。王蕙玲表示,因為電影製作上「導演最大」,相對的編劇工作就很輕鬆,她現在是「以電影養電視」,對於電視劇已經不輕易出手。

隨著劇情逐漸進入張愛玲與胡蘭成相戀的高潮,網路上出現愈來愈多讚許與感恩的聲音,在演講與座談會場合,更有來自各領域的觀眾,感性地向王蕙玲表達對「她從海上來」的喜愛,甚至開始詢問她接下來的動向?

「短時間內不會再做傳記人物,反而想做舞台劇,或者是貼近台灣生活的小品,」接著她自信地說,「我是『柿子挑硬的吃』,要做,就一定要讓人耳目一新。」

王蕙玲代表作品

電視連續劇劇本

四千金、兩代情、追妻三人行、追妻三人行大運、雞兔同籠、

京城四少(入圍台灣金鐘獎最佳編劇/獲最佳連續劇獎)、

今生未了情、歡喜樓、第一世家(入圍台灣金鐘獎最佳編劇)、

女人三十、人間四月天、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電影劇本

飲食男女(入圍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臥虎藏龍(入圍美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夜奔、候鳥、花木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