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熟悉的語言,敏感的符號-台語等待定位

曹郁芬
user

曹郁芬

1988-07-15

瀏覽數 18,100+

熟悉的語言,敏感的符號-台語等待定位
 

本文出自 1988 / 8月號雜誌 第026期遠見雜誌

高雄市的三多路上,一名三十來歲的計程車司機,正興味盎然地聽廣播名嘴吳樂天在收音機裡談古說今。他表示,吳樂天的台語道地又風趣,聽來特別親切。駛過一家卡拉OK,他輕擺著頭,哼唱起歌星葉啟田的歌曲,「浪子的心情……」

△ △ △

桃園縣八德鄉,一處遍地瓦礫的舊廠址裡,一場媲美迎神賽會的鄉長選舉戰正熱鬧地開演。民進黨籍助選員操著流利、俏皮的台語,在講台上數落國民黨的種種「罪行」,台下聽眾間或爆出掌聲和笑聲。一名五十出頭的外省籍男子鑽出人群,嘴裡咕儂著:「搞什麼嘛!聽也聽不懂。」

△ △ △

台北仁愛路四段,一幢外型氣派華麗的辦公大樓裡,一家著名的企業集團正舉戶亞高級主管會議。從會議開始到結束,沒有人說一句國語。

提起台語,一般人會與閩南語畫上等號。「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一書的作者洪惟仁卻指出,一般人所稱的台語,事實上應該是台灣鶴佬話,以鶴佬話通稱台灣話,可能會引起山地人和客家人的不滿。但是他補充說,台灣使用鶴佬話的人口占七成以上,因此「狹義地稱之為台灣話應該是不過分的。」

既熟悉又陌生的語言

對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而言,台語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陌生的是,從小學到大學,台語始終與正規教育沾不上邊。熟悉的是,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台語處處可聞。研究社會語言學的台大外文系教授黃宣範估計,台灣講台語的人口近七五%。

儘管實施了多年的國語政策,台語在近兩年,又化成早春的稻田,散發出綠油油的生機。與台語有關的刊物,如「台灣新文化」、「台灣文化季刊」、「民俗與信仰」……等相繼出版。自立報系舉辦的台語補習班已經邁入第六期。公視小組在輿論的呼籲下,委託傳播學者調查民眾對公視節目應否採雙語播出的意見。去年二月成立的台灣筆會,更在成立宣言中要求政府實施雙語教育。

台語旺盛的活力,除了有龐大的人口為基礎外,觀察者認為,政治反對勢力的興起和一九七七年鄉土文學論戰的影響,是台語受人注目的重要因素。

倡導振興台語文化的領導人中,不少曾因政治事件入獄,如敦理出版社的負責人楊青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負責人杭之、台灣文化季刊的發行人柯旗化,以及師大國文碩士班畢業的洪惟仁。

鄉土文學論戰,使一些文化工作者開始認真思索自己的定位。「那時候,我才真正感覺到,使用自己的語言去描寫這塊土地,是我這一生真正要做的工作。」詩人向陽談起他所受的衝擊。

變成反抗工具

這樣的背景,再加上部分文化界人士,如宋澤萊、林雙不……等人主張以台語為基石,發展出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台灣新文化,台語在目前竟成為敏感的政治符號。

民進黨便視台語為蓄積資源的政治圖騰。「在我們這個團體裡,台語像是官式語言,因為我們認為台語受壓迫,所以變成一種反抗的工具。」祖籍河北,目前在市議員謝長廷北區服務處擔任主任的賁馨儀指出。

政府在台灣推行國語,難道真是一項失誤?分析台灣省、台北、高雄兩市和澎湖金馬地區的人口結構,除了兩百C十多萬的外省籍人士,有七五%的台語人口,一五%的客家話人口及一.六%的原住民。因此,黃宣範在「語言政策何去何從?」一文中指出:「國語是個超地域性的語言,具有相當的象徵意義,因此必須推行國語,為了未來與大陸的關係,也應該繼續推行國語。」

主張實施雙語教育的台灣筆會會長楊青矗也贊成繼續以國語做為共同溝通的語言。來自瑞芳鎮的資深演員江霞說:「我不反對語言統一。語言不能溝通,不能做好朋友,人家怎麼能瞭解你的優點?」

既然如此,現有的語言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差錯?「對方言的不尊重」,是最引人爭議的一點。向陽認為,執行手段的偏差,使得語言受漠視的族群產生反彈的心理。

這項爭議,在政府政策性推行國語時便種下了因。民國五十年以後,各級學校禁用方言,在成長的經驗裡,不少本省籍人士都有說方言而在校受罰的經驗。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台灣話沒水準?

民國六十二年,電視台的方言節目有了時段限制。民國六十五年頒訂的廣播電視法則明訂:「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應占比率,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定之。」

黃宣範指出,二十世紀以後,民主潮流勃興,許多國家都採取了開明的語言政策。他舉例說,芬蘭境內只有七%的人口講瑞典語,但是瑞典語與芬蘭語同為該國之國語。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其中塔米爾語人口不超過五%。

他表示,連身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自一九七四年起便將廣東話列為法定語言,當地四家電視台中,有兩家為廣東話電台。

由於未獲既有制度的認可,有人便將台語社會地位的日趨低落,歸咎於政府的語言政策。「年輕人感覺講台灣話是比較低等的國民,好像台灣話比較沒有水準。」被稱為 「工人小說家」的楊青矗有受傷的感覺。

一位三十出頭的電視台編劇也觀察到,「製作節目的人常有刻板印象,認為演下女的,就該是講台灣國語的三八阿花。」

這樣的價值觀,也反應在文化產品上。民國七十二年走入唱片界的沈恬聿指出,儘管台語歌曲唱片的銷售量大(流行的台語歌曲唱片常有十萬張以上的銷售量,而國語歌曲能賣出五萬張就算暢銷了),但是唱片公司通常以五十萬元的成本製作一張國語唱片,卻只肯以二十或三十萬元的成本製作一張台語唱片。

一位有二十年工作經驗的台語節目製作人則憤慨地表示,電視公司以二至三萬元的代價徵求國語劇本,卻只肯付六千元的酬勞給台語劇本。在台語節目不受重視的情況下,已有二十多年演出資歷的江霞,於五年前毅然決定退出電視圈。

在多年的限制下,台語潛入了社會的底層。儘管廣電法有明文規定,但是調幅廣播網上的地方電台,在黃金時段幾乎是清一色的台語世界。

在電視台一天只能出現二至四首台語歌的限制下,台語歌在夜市地攤上廣為流傳,從地攤唱進電台,再唱上螢光幕。「舞女」這首歌就是一個例子。」沈恬聿舉證。

在民間大行其道

台語在民間大行其道,不乏鮮活的例子。在台北市最低消費額為一0一二元的狄斯耐西餐廳,台語歌星葉啟田、江蕙、洪榮宏是秀場的台柱。在地方電台講了十八年廖添丁故事的吳樂天,在幼獅電台對一千四百多名國中生做的調查中,名列廣播節目主持人熱門排行榜中的亞軍。

有人批評這些層面展現的台語文化流於粗俗,自立早報總編輯向陽反駁:「草根文化通常來自基層,使用最粗糙的語言,但是可以透過親和力來凝塑一個地區的文化,是整合台語高等文化的基礎。」

其間的因果關係,他做了一個比喻:「當一個草原沒有草的時候,就養不出羊;沒有羊,就養不出老虎。」

然而,一些人在高呼台語應受尊重的同時,卻表露出強烈的優越感和排他心理,令,「圈外人」感到沮喪和不安。

一位來自香港的攝影工作者,曾因工作需要,到長老會的教堂拍照。在表明自己是僑生,不諳台語後,與他交談的一位長老會牧師仍繼續以台語發言。「我覺得非常不受到尊重。」他回憶當時的感受。

國、台語均十分流利的江霞對這種心態也不以為然。她表示曾在一次街頭活動中聽民進黨員演講,在那個大多數人都懂國語的場合,「他為什麼不讓大家都聽得懂呢?」她說:「我一點也不覺得感動。」

尊重台語、發展國語

在目前特殊的政治格局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的領土內,台語人口是不可忽視的一群。主張政府應該「尊重台語、發展國語」的中時晚報社長高信疆認為:「尊重台語,是對現實的尊重。」

「台語是這塊土地所生長的,有不能被拔除的根源。」作家阿圖道出台語在他心中的地位。

「如何讓語言卸下人工加裝的框框,重新恣意地在泥土裡成長,種因的人,應該有智慧從歷史的軌跡裡看因果。」希望以尊重代替敵視的人,這樣期許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