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副總統賴清德,以「私人行程」名義赴日出席安倍喪禮,創37年來訪日官員最高層級。安倍被稱為「最愛台日相」,他的驟逝牽動台日關係後續發展。日前大陸學者分析,失去安倍的日本,在岸田政權帶領下將右傾。這次賴清德急赴日,似乎隱約透露「失去靈魂人物」的台日關係後續方向?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日前遇刺身亡震撼國際,由於安倍長期堅定挺台的立場,安倍的驟逝在台灣內部也引起極大震撼與感傷,連日來,民眾湧入日本駐台機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致哀。7月11日副總統賴清德,以「私人行程」名義赴日出席安倍喪禮,創37年來訪日官員最高層級。日前大陸學界分析,失去安倍的日本,將在日本岸田政權帶領下右傾。這次賴清德赴日,似乎透露,失去靈魂人物的台日關係後續方向?
賴清德突然訪日的消息,最初是從日本傳來,台灣官方對此事相當低調。日媒《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在臉書形容,這是「台日外交的重大突破」,因為台日並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按慣例台灣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是不得訪日,可能會引起中國方面的激烈抗議。
對台日關係著墨頗深的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更吐露,賴清德是將原訂11日的行程全數取消,赴日代表台灣表達追悼之意。顯示此事是日方主動的「刻意為之」,在最後一刻同意賴清德訪日,傳達台日友好關係堅實不變的訊號。
岸田表態「靠右」? 為添政治資本?
「日本戰略研究論壇」高級研究員廖雨詩接受《遠見》訪問時指出,雖然許多人認為在美中對立的大環境確立後,安倍的驟逝不會對台日關係產生任何改變,但故總統李登輝與安倍晉三兩人,是台日關係的「靈魂人物」,兩個靈魂人物先後離去,對台日關係來說「必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尤其現任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屬日本自民黨內的「宏池會」,該派系長期以來始終「重經濟、輕國防」,與安倍晉三為首的保守派立場並不相同。在失去安倍後,未來台日關係是否會遭到淡化,甚至是被犧牲,成為許多人的隱憂,「那現在看來,賴清德去(日本),就是一個最大的指標,我們不用太擔心」。
廖雨詩認為,岸田文雄同意賴清德訪日,代表岸田決定「靠右」,岸田的靠右,或許有自己的盤算。現任外務大臣林芳正跟岸田出身同派系,是岸田的最大幫手,但同時也是岸田的最大隱憂,因為兩人的同質性太高,都是外交長才、英文能力佳,「以後一定會出來角逐自民黨總裁」;而林芳正本身跟中國的關係很好,在「挺台已成為政治正確」的日本,岸田的靠右可以為他添加政治資本。
另一方面,岸田往右靠,也向中國釋出「並沒有因為安倍走了,就會稍微鬆懈聯美抗中的態度」這一訊息。日本甫落幕的參議院選舉,修憲派跨過了三分之二席次的門檻,民眾支持修憲的聲浪高漲,讓岸田也順勢宣佈「會繼承安倍想修憲的遺志」。岸田的派系雖然本身不是這麼右,但他的表態,似已決定延續安倍路線下的台日關係。
岸田表態後,球被丟到中國這一端。廖雨詩分析,這次安倍的逝世,中國官方與民間完全是兩種態度。就官方層面來看,該做的都有做,也沒有多出惡語,「我覺得不差」。雖然可以預期官方一定會針對賴清德訪日高喊「堅決反對」,但如果只是講一講,後續沒有採取一些軍機擾台的動作,「這其實是某種程度的善意,至少沒有惡意了」,兩岸關係有望朝稍微緩和一點的方向走。
其實日本跟中國雙方也希望緩和關係。岸田文雄長期以來都想跟中國在貿易方面有一些往來,這是宏池會長久以來的訴求。這次參議院選舉,「安倍一直在外面講修憲案、強化國防能力;但岸田一直在講振興經濟,想跟中國維持好一點的關係」。中國現在也了解,不能與所有人為敵,一旦三方針對此事的都相對克制,那對台日中三方來說,就會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況。
只經營保守派 台灣對日外交經營隱憂
廖雨詩所屬的「日本戰略研究論壇」,其最高顧問就是已故的安倍晉三,因為這層關係,廖雨詩對安倍和台派的互動相當了解。她表示,雖然賴清德本身跟安倍的互動較少,但許多深綠支持賴清德,而在日本的台派,都屬深綠的老台派,例如金美齡等人,都非常支持賴清德。
廖雨詩透露,金美齡跟安倍的交情非常好,當安倍還是內閣副大臣的時候,「他看到金美齡,就有點像是小朋友看到阿姨,必須很尊敬的彎著腰,畢恭畢敬打招呼」,雙方的關係熟絡,手機都是隨時可以打過去的,因為這樣,讓賴清德跟以安倍為首的保守勢力搭上線。
但這次安倍的驟逝,讓台灣意識到,在對日關係的經營上,只著重經營保守派,忽視其他派系的經營,「有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狀況」。她強調,台灣不能永遠靠這些老台派與保守派,「否則萬一保守派後繼無人,台灣怎麼辦?」最好能跟各方願意親近台灣的勢力發展關係,不要將寶都壓在同一個地方。
綠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謝文生分析,岸田文雄同意賴清德訪日,這個動作共有三個層次:首先,日本國內部分,安倍的死亡必定會讓右翼要求岸田態度更強硬。以目前日本國內的政治版圖來看,在安倍驟逝後,保守派一時間找不到足夠份量的人頂替,岸田或許是受此事影響,開始往右傾斜,一定程度是對國內右派表態,自己不會因此退縮,畢竟類似同意賴清德赴日這樣的舉措,「連安倍擔任首相時對台灣都沒好到這種地步。」
安倍曾是中日主要橋樑
而許多人關注的中日關係,謝文生認為,雙方關係的癥結點一直都在中國,而非日本。近年來日本態度的改變,主要是因應中國的戰狼外交,迫使日本自身不斷調整自己的對中政策。
中日關係變化的分水嶺,是安倍在2015年提出戰後70年談話開始的。自此以後,日本不再針對二戰道歉了,因為就安倍的觀點來看,現在日本國民的組成,80%都是與二戰無關的戰後世代,「現在的日本是一個新的日本,你不能要求這些人為他以前沒做過的事情道歉」。往後日本對中韓態度丕變,不再像過去一樣,只要中韓稍微咳嗽,日本就打躬作揖道歉。
中國戰狼外交也讓外交走窄,2021年日本眾議院選舉,中俄軍艦繞行日本一圈,今年參議院選舉,中俄軍艦持續進行繞日行動,這些做法都導致日本態度不得不硬起來。
謝文生特別提起今年G20發生的一件插曲,中國外長王毅,過去曾擔任中國駐日大使相當長一段時間,不但日文能力優秀,也是知日派,不過眾所皆知,王毅在外交場合從不講日文。但這次G20,王毅卻在一個私下場合使用日文,向日媒詢問安倍的狀況如何,「王毅願意放下身段,代表他非常在乎此事」,因為安倍是中日可以和解的一個重要管道,畢竟邀請習近平以國賓訪日的人,就是安倍。
雖然安倍的態度之後有所改變,不過不管是菅義偉、岸田文雄,中國都沒跟他們建立聯繫管道,讓安倍維持著身為中日關係主要橋樑的角色,安倍的驟逝,代表這條養了好久的線就此中斷。另一個管道,前幹事長二階俊博也失去權力並即將退休,在找不到其他適當管道的狀況下,未來中日關係可能會更差。戰狼外交下,如何調整路線,也是中國的頭痛問題。
岸田打台灣牌 台日關係定位仍模糊不清
謝文生認為,岸田這次同意賴清德訪日,在第二個層次的中日關係上,就是向中國表態「日本的印太立場不會因為安倍離開而退縮,請好好面對、切實處理兩國關係」。
第三個層次的台日關係,謝文生預測基本大方向不會出現倒退,不過台日關係的最大問題,是安倍雖把台灣推向國際舞台,讓世界關注到台灣的重要性,但台灣跟日本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目前仍模糊不清。
「美國有《台灣旅行法》《台灣關係法》,但日本並沒有,這次賴清德可以訪日,雖是岸田首肯,但這個權力並非形諸於一個架構內」,謝文生認為,岸田的表態,實際上是跟中國說,日本跟台灣的關係可以發展到這種地步,其實是在打「台灣牌」。目前看來,台日關係不會出現大幅度變動,但彼此關係的深度與高度未來會如何發展,這是安倍任內都沒有處理的問題,也是未來雙方應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