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幾無限制的廉價勞工,高效率的生產平台,與無風險的通貨,使中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國企業在中國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回銷西方世界,最後將利潤回饋給華爾街歡欣鼓舞的投資者。
對照中國的經濟成長,美國嚴重的失業問題,和由中國地區傾銷而入的各種產品,使美國國會對於中國的廉價勞工,以及盯住美元的低廉通貨早已心生不滿,面對2004年的總統大選,布希政府承受極大的壓力,如何同時在貿易政策上滿足國內勞工,又不被外國視為保護主義者,是個艱困的兩難處境。
困局一:貿易赤字
根據《BusinessWeek》的報導,預估美國今年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將達1200億美元;盯住美元的人民幣,自去年開始受到美元影響,持續貶值。《經濟學人》也指出,製造業國家都在為被中國吸聚的工作機會而騷動,他們的抱怨在華盛頓不斷回響著。
美國財政部官員史諾(John Snow)因此強烈要求中國停止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或是至少採取較為不具競爭力的匯率。早在去年11月,美國就以保護國內織品市場為由,對中國進口的部分織品實施進口配額。部分人士擔心,這樣的配額政策若無法減低貿易差額,後續美國仍會祭出更多的保護主義手段。
相對於製造業對中國的敵視態度,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s)主席葛林斯班卻有不同的看法。《經濟學人》引述葛氏的說法認為,人民幣升值對整體失業率的影響幾乎為零;中美赤字的原因,明顯是因為中國提供整個亞洲與美國生產鏈中的最終產品。如果中國在美國的壓力改變生產角色,取代中國的,不過就是其他亞洲國家,而不是美國國內的生產者。
布希的經濟顧問曼契維(Greg Mankiw)也認為,美國失業部門多集中在半導體、機械與運輸設備產業,都與中國的競爭無關。
葛林斯班指出,通貨盯緊政策增加中國政府管理貨幣供給的困難;中國極力維持人民幣值的作法,使去年人民幣供給增加了至少20%。葛氏擔心,這樣快速的貨幣挹注,可能造成中國經濟過熱,進而迫使中國當局採行停止購買美元以抑制人民幣升值的作法。葛氏警告,這樣的結果將無助於美國經濟的復甦。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去年年終的報告,去年第二季約有91億美元的外國銀行資金回流中國,分析師認為這些資金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回應。
若如分析師所言,中國為美國政府債券的第三大購買國家,中國資金假如撤離美國市場,將導致美國國庫券價格下降、市場借貸成本提高,受傷的將會是一般投資大眾;更深刻的影響是,後果也可能引起貿易大戰。
困局二:台灣問題
除了市場因素之外,北韓問題與反恐戰爭也是布希在溫家寶來訪時,必須做出善意回應的重要因素。《經濟學人》與《BusinessWeek》都提到,在中國努力誘使北韓回到核武問題的談判桌上,並在九一一之後的反恐戰爭上採取不敵對的態度後,布希政府對此必然、也必須有所回應,當此之際,台灣問題無非是「善意回應」的最佳舞台。
《經濟學人》的觀察指出,即使2001年布希初上任時曾經說過,將「不計任何代價」協助台灣防衛中國的入侵,但去年12月溫家寶訪美時,布希仍必須在鎂光燈下,針對台灣甫通過的公民投票法案提出強硬的說法的舉措,就不令人意外。
然而,對中國釋出的友善不一定符合美國利益。在布希發表對台強硬態度的談話後,《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中指出,對美國與中國而言,維持彼此順暢的貿易關係以促進世界經濟成長,是雙方的共同利益;但在2004年,不管是美國或是全世界,都不應該像1938年西方民主國家迎合德國問題一樣,迎合中國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態度。
事實上,布希政府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是想採取較溫和的兩面作法:一方面警告中國不要考慮任何強硬作法;一方面要求台灣不要單方面往獨立的方向移動。
然而,布希這回在溫家寶身邊對媒體做出的強烈指示,是否能讓外界體會這樣的政策本意,有待觀察。
雖然對中國的保護手段可能回過頭來傷害美國市場,外交上的政策又必須給予中國一定程度的禮讓,夾在兩難的困頓下,面對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布希在民主黨的強力攻擊下,顯得無力還擊。
布希的執政團隊,既希望國內勞工相信執政者與他們同一陣線,同時又想避免帶給他們過多的期待。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當局在企圖展現一張自由貿易的臉孔時,卻又不得不沈溺於保護主義者的各種行動,進退維谷的表現,恐怕不利於布希在大選中「拚經濟」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