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功臣?罪人?-俞國華期待歷史評價

文現深
user

文現深

1988-07-15

瀏覽數 28,550+

功臣?罪人?-俞國華期待歷史評價
 

本文出自 1988 / 8月號雜誌 第026期遠見雜誌

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一日,俞國華就任行政院長,當時正值雷根總統的保守主義旋風席捲全球,英國保守黨領袖余契爾夫人也正威望鼎盛,保守的俞國華出任閣揆,當時幾乎聽不到一般輿論質疑他能力、德行、政見的聲音(他得到立法委員九三%的同意票,比孫運璿、嚴家淦、陳誠都高)。

當時政界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他不做,就找不到誰能做。」民國七十年代,是自由世界保守主義的黃金時代。

但當時誰也預料不到,民國七十年代,竟也是中華民國憲政史上改革最為驚風驟雨、對行政院長考驗最為嚴苛的時代。俞國華之謎,也一個個顯現:

俞國華的六個謎 

他是財經界地位僅次於嚴家淦、李國鼎的龍頭老大,偏偏在最近連續三年經濟成長都是十位數、物價又穩定的時刻,財經內閣的聲望跌進谷底。

他是著名的保守派,但經國先生晚年一系列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要閣揆推動,在他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狂飆的政論烽火,卻紛紛指向他。

他的品德素為人所稱道,偏偏在最敏感的時刻,立法委員吳春晴、吳勇雄卻因種種個人恩怨,或明言、或暗示,指他私生活有問題。

他任內做了不少事,但民間偏偏卻很選擇性的「把好事歸給蔣總統、李總統,壞事都歸給俞院長。」一位行政院政務官說。

他當年在立法院獲得比例僅次於經國先生的高同意票,在立法院出席次數也超過歷任閣揆,偏偏卻在日後受盡立法委員的冷嘲熱諷,形象深深受損。

他不喜歡塑造形象,就任後甚少與記者接觸,偏偏在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敏感時間內,一一接受國內所有重要傳播媒體的「獨家專訪」,暢談未來的施政計畫。一位對俞國華持批評態度的資深記者說:「他這個月的笑容,比他過去四年累積的笑容還要多。」

連若干民營報紙的政治記者,也在高層「倒俞」或「保俞」編輯方針及與政治人物親疏關係導引下,塑造形形色色的俞揆。於是,他的功過,連同他本人,在一重又一重哈哈鏡包圍下,已看不清鏡裡誰是真正的俞院長,甚至遺忘了在台灣特殊政治格局內,一個行政院長的角色和他最重要的責任。

被哈哈鏡包圍 

如果單純把政府施政列個清單,俞內閣四年來推動的革新,絲毫不遜於他的前輩:

政治方面,解嚴、開放黨禁、報禁、集會、遊行、罷工、大陸探親,這些二十年僅見的大手筆都由他的內閣執行。

經濟方面,他四年前第一次口頭施政報告,首度提出「自由化、國際化」、十四項建設、六年所得倍增計畫。其後又降低所得稅、關稅、廢屠宰稅、田賦、解除主要外匯管制、原則開放銀行民營等,範圍之深廣,為近二十年所無。

社會福利方面,他訂定勞基法,承諾以十年時間,實施全民保險,在本世紀末把台灣帶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等,其中很多是前所未見的具體宣示。

教育方面,他第一個誓言要從今年起的三年內把教育、科學、文化預算總額提升到總預算的一五%,為行憲以來教育經費偏低的違憲行為第一次譜上休止符。

他在外交方面雖無建樹,國防則已逐漸進行精兵政策,第二代戰機、戰艦、戰車也克服主要技術困難,即將投產。

這些政績,儘管被立法委員李勝峰批評為「不是蔣故主席交辦,就是被迫而做」,俞院長手下一位年輕政務官仍然為他的老闆叫「倒楣」,他說:「四年來中華民國的變化超過過去四十年,而國家沒有亂,單這方面,院長可以拿七十分。」

七十分?打考績只能算乙等。這位政務官補充說:「沒把握打八十分,因為先天上有些事他做不到。」

院長有所能有所不能 

先天上,行政院長在強人政治、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以黨領政等三重壓力下,除了陳誠與蔣經國二任強人行政院長外,對重要政治、軍事、外交等敏感問題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只有在財經等非敏感問題上可以放手一搏,造成身居全國最高行政首長的閣揆,「只算是幕僚長,談不上行政院長,」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黃越欽說。

例如外面說他是反對銀行開放民營的健將,要為保守的金融政策負重大責任。但熟悉內情的消息來源透露,反對銀行開放民營最有力者,是當年在上海「打老虎」,對投機商人操縱金融,敗壞民生,有切膚之痛的經國先生。 

外人也鮮少知道,開放報禁,俞院長是建言的主力。放寬外匯管制,也是俞內閣積極爭取下的成果。

外人有時候批評俞院長是「唯唯諾諾」的幕僚,也鮮少人知道在調整油價、彈性調整國定休假時間等問題上,姑且勿論對錯,俞院長也會因堅持不向大眾輿論妥協(油價問題上他與經建會主任委員趙耀東站在同一陣線),而與經國先生有強烈的意見相左,到最後關頭,俞國華才不再堅持。「要論俞國華功過,要看蔣經國在不在,蔣經國在世,俞只是一顆棋子。」立法委員康寧祥說。

年度激省!$3,680 帶回24期遠見+高質感行李箱

銀行開放民營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經國先生逝世不到半年,官邸出身的俞院長在立法院就多次不拿講稿,迎接各派系輪番質詢。其間,他曾說出臨時條款過去曾經修改,「將來當然也可以修改」的重話。在國民黨中常會,他發言主張台北、高雄市長直接民選。連以往只有李國鼎政務委員敢一再犯言的銀行開放民營問題,俞院長接受「遠見」訪問時,也第一次有肯定的說明。在對東歐直接貿易問題上,他親自裁定開放。

去年他才信誓旦旦的與內政部長吳伯雄應和著「大陸政策就是對敵政策」,今年就合理化為要把中共政權和大陸人民分開,中共政權是我們敵人,大陸人民是我們的同胞。

雖然俞國華還是俞國華,但彷彿台灣換了一個比較開明的行政院長。

最近一位高級官員說:「政府應該是一體的,但我們卻有一個很受歡迎的總統,一個很不受歡迎的行政院長。」這個謎,除了關係台灣政治現實外,還得從分析真正的俞國華入手。

從二十歲擔任蔣委員長的侍從算起,七十三歲的俞院長生命大部分被秘書及銀行工作占據,蔣公毀譽由人的性格和他過往工作特性,養成他拘謹、嚴守本分的行政作風。

他任經建會主委與央行總裁時期,由於得到經國先生信任,使他在財經決策上有崇高地位,但俞國華卻從不利用層峰對他的信任,對財經之外的問題發表意見。

如果行政院變成司法院 

毀譽由人的個性也使他對外界批評不作強烈反應,特別是十信案爆發,因為俞國華曾擔任央行總裁十五年之久,身負金融機構檢查責任,但他寧被傳言蒙上污點,也不出面辯解。行銷專家詹炳發說:「他就是不懂行銷。」

新聞局為他安排晚會、剪綵,做公共關係,他很少願意去,也很少交際應酬,至多一星期打九個洞高爾夫球,別人說他不善塑造公共形象,他的幕僚長王章清卻認為,這種批評「不夠深度」,院長應對外多溝通,但也不必刻意做形象功夫。「否則,不如找個電影明星來當行政院長,」俞院長的一位幕僚補充說。俞院長接受「遠見」專訪時,也強調只願意為國家做公共關係,「如果為自己個人就不必了,」他說。

他四年前的二項財經承諾,「六年所得倍增計畫」和「十四項建設」,前者得台幣大幅升值之助而順利完成,後者三十個項目中雖然約有九項超前或符合進度,但仍有十一項嚴重落後、八項輕微落後,其中包括與環保、徵收土地等老問題無關的「電信現代計畫」。最令人擔憂的,是對公共工程落後找不出有效因應辦法。

明年選舉的考驗 

而俞內閣被批評最多的是,雖然也有一些好承諾,但對若干即將發生的重要問題,卻沒有提出廣受大眾信服的前瞻性政策。十信案殷鑒不遠,而投資公司又冒出頭來;勞工、環保運動排山倒海,卻沒有合宜的法令和政策足以因應;與大陸作違法交往的民眾比比皆是,大陸政策卻無法駕御……。

政大教授黃越欽指出,行政當局本應走在社會的前方引導,提出積極前膽的方案。「但目前行政院卻像法院,不告不理,」他說。

然而,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全國最高行政機關,論法就勢,俞院長擁有四十年來最豐富的資源,包括: 

--他掌握台灣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財政預算。

--他處於台灣經濟最繁榮的一刻。

--他有我國歷史上教育水準最高的人民。

--他處於中國現代史的分水嶺,一個朝現代化國家發展的台灣要在他手上過渡,在若干程度上他影響國家走向大治或大亂。

民進黨籍立委康寧祥指出,經國先生去世不到半年,現在暫時無法斷定俞國華院長的功過。但明年,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省市議員、縣市長、縣議員、鄉鎮長、鄉鎮民代表、甚至可能包括台北與高雄市長,都將陸續改選,預計將選出五二五四名公職人員,如果一個職位平均有四人競選,就有二萬以上候選人參與。將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政治發展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政治權力再分配,對政治、社會、文化都有巨大衝激。

「它的影響幾乎可以比擬民國四十年代台灣「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大改革,」康寧祥說。

多聽人民的真心話 

對執政黨、台灣、中華民國,明年也將是歷史關鍵,正如黃越欽所說:「如政府表現太差,民眾不一定非要國民黨不可。」

總括以上形勢,康寧祥在立法院特別對俞國華提出三點建議:

一、讓人民聽懂院長的話,把政策主張正確而清楚的傳達給全國人民。

二、盡一切可能聽懂人民的話,更要瞭解人民的內心,他們的希望和期待。

三、隨時對新的政治發展做最正確的判斷,對政務立即作明確而符合人民利益的決定。

俞院長該不該下台?不下台又該怎麼做,將決定歷史對他的評價,並將影響台灣中國人的命運。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