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剛才幾位先進提到,全球化、區塊化以外,另外就是「個人化」。「個人化」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電信業的角色,除了慢慢成為「火車頭」角色外,企業家本身追求e化及m化,其實會成為兩岸合作的著力點。換句話說,是活化台商的工作需要,也是我們重要的課程。
兩岸間不論從民生或經濟上,來往成長是非常快,其數量之大,不論是電纜或衛星都一樣。最重要的是,通話是遵從雙方的裁判者,也就是行政機關的協助在走,例如,雙方的通話剛開始時比較敏感,通話還要通過第三地轉接,這樣還得繳交一些「過路費」。三年前,以國際電纜的方式通話就不用再經第三地,這樣可使費率完全回饋給消費者,也能提供消費者最好的品質。
電信服務的趨勢,大約60%還是以「語音」方式進行,這項服務相信未來會改變,不再以傳統方式通話。眼前,約5%~8%屬於增值性的數據服務,未來三至五年,會成長到40%。此消彼長的情況,一方面顯現電訊在容量及品質上的需要;一方面以電話業者來說,今後若要拓展這方面業務,必須共同合作才能做好。
往後,兩岸電信上的發展有三個重點。我補充丁健先生一點,台灣消費者較多元,遇到多元、挑剔的消費者,成本結構就不同。據我瞭解,四、五年前,行動電話的發展,和近兩、三年來寬帶的發展,可說是都看見一群非常「饑渴」的消費者,他們對你的服務照單全收。這不太能夠反映未來真正的情況。比方寬帶的發展,預期今年底全中國可以達一千萬戶、明年達三千萬戶,到五千萬戶時,成本就與先前的預估大不相同。
在台灣,ADSL的數字也許沒有大陸那麼戲劇化,但是我相信我們比大陸更早面臨到,在「非都市」地區也得要過ADSL的生活。
貢獻度也許不高,但是仍需做好最佳的維修服務,成本恐怕很難一如預料。
第二、再來我要談伙伴間共同合作的內容。我特別強調「個人化」。內容放在我們經營的平台上,最後消費者不管人在何方,他要的東西是他認為最方便、最便宜的、最親切的。現在的電信服務,與流行文化有很重要的關係,台灣吸收流行文化時的廣泛接受性是特殊之處。相對於日本人,台灣人更能夠接受韓國人的Game或韓劇;也比韓國人能接受日本人的漫畫。這些經消化後、中文化後,很多東西可以在同文下更容易流通。這樣的方向,我相信更能夠共同開拓新市場。相信也能做為電信事業的新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