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創新比例高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企業與國家生存必備的條件,為了要提升台灣的創新能力,行政院在11月12至15日將召開全國科技顧問會議,他們將集合中外的科技顧問,共同研討如何提升台灣企業與全國的創新能力。
國科會與工研院也配合此次會議做了兩項有關台灣企業創新活動的調查,以提供科技顧問與政策擬訂者所需的背景資料。
根據國科會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國無論是製造業或是服務業的創新活動比例都很高。在1998至2000年之間,製造業有半數以上(51%)的企業曾從事技術創新的活動,服務業也有49%的企業從事創新活動。與有相同調查的國家比較,我國製造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比例僅次於德國的62%,比芬蘭(49%)、英國(48%)、瑞士(47%)、法國(46%)都高,服務業也僅低於德國。如果以創新活動的經費占企業營業額的比例為比較的標準,我國的製造業成績亦相當亮麗(4.1%),比瑞典、丹麥、瑞士、德國低,但比荷蘭、法國、英國高,只是服務業較差(1.8%),比歐盟國家的平均數2.8%低很多。創新活動要有成效,我國的創新活動的成效如何?與OECD所公布的數字相比較,我國創新活動的成效相當不錯,在製造業的企業中有成功技術創新的占65%,OECD國家中以德國的79%最高,盧森堡、荷蘭等的成績都不錯,我國約在各國的中間位置,比瑞典、英、法、義大利等國佳。服務業的成績也不差,53%有成功的技術創新,雖比德國、愛爾蘭等國低,但比加拿大、英國、法國、芬蘭、比利時高。
顧客是創新活動資訊的來源,學校及研究機構不是這些企業創新活動的資訊是來自何處?客戶是最主要的來源(73%),其次是公司內部的資訊(68%),設備供應商再其次(68%),來自政府、研究機構大學的資訊非常少(23%與19%)。這表示政府與學術界都沒有在扮演提供創新活動資訊的角色。換言之,我國的創新活動大多數只有對產品作小規模的改良,而沒有在從事基礎性與前瞻性產品的創新。
高創新、低成長的矛盾現象
台灣的企業不但有高度創新活動,高比例的成功率,成績比亞洲乃至歐洲一些先進國家的創新活動成績都更亮麗。但是為什麼台灣總體經濟不如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率為亞洲四小龍之末?而失業率也在不斷地上升。是創新活動沒有辦法反映在我國的競爭力上嗎?事實並非如此。2003年世界經濟論壇所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我國在全球競爭力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七名,上升到2002年的第三名,僅低於美國與芬蘭,比新加坡(第四名)、日本(第十三名)、香港(第十七名)、南韓(第二十一名)的表現都優。再看競爭力的細項,我國技術競爭力是全球第二名,總體經濟環境亦佳(第三名),但為什麼經濟成長表現如此差?失業率為何不斷上升?台灣的經濟發展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公部門的落後是高創新活動與高競爭力都無法提升總體經濟表現的主要原因
當然,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動絕大多數集中在產品的小規模改良,而不是基礎性與前瞻性的產品創新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檢視競爭力的細項,我們發現,我國公部門的指數是很落伍的,是全球第二十七名。公部門的落後,如公共設施差、法令不彰、貪污情況的日益惡化、政黨內鬨的加劇,導致私部門的競爭力無法發揮,才是創新活動佳,經濟成長表現差的矛盾現象一個主要原因。
這有如一個球隊擁有非常傑出的球員,但是沒有教練,沒有好的策略,沒有團隊的精神,使優秀的個別球員無法發揮其才能,球隊也因此無法贏球。這是今日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也是政府應檢討的工作。如果政府不糾正公部門嚴重落後的情況,則召開再多的科技顧問會議,討論出再傑出的結論與建議,都無法提升台灣總體經濟的表現,更無法解決台灣的失業問題。(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