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好好整理,不久之後家裡又亂了?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指出,只要掌握可能變亂的時機及歷程,就能降低變亂的機會!
看見一個垃圾,任何人都能隨手丟棄;但如果是50個垃圾,它就會被一直堆在那裡。
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解釋,除了少數有囤積症的人,一般生活空間髒亂多半是因為捨不得丟、工作忙碌或不會整理。但這些原因的發生,有一項前提條件,就是「很少人會覺得家裡很亂」,直到遇上外界刺激,像是結婚、搬家。
換句話說,
「每個人都能分辨出垃圾」,但平時東買一點西買一點的習慣,加上人天生厭惡損失,導致人們在察覺「該丟垃圾了」之前,生活空間已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雜物。
其中,只有少數是有意義的,比如充滿回憶的物品,但因為它和很多垃圾混在一起,所以令人擔心,隨意處理會弄丟、會後悔。而想一個個整理,又因為沒時間和體力,最後才讓家裡很亂。
居家整聊室是台灣第一家提供「收納諮詢」服務的公司,與一般家事整理不同,家事服務只能打掃,不能決定要幫你丟什麼東西,收納諮詢則是透過一對一服務,協助客戶分類、篩選、整理,解決體力與時間的問題。
「家庭生命周期」改變,就是啟動收納、整理的契機
鄭博元歸納,一般人家裡會變亂的時機,常與家庭生命周期有關,主要分為6階段:單身、結婚、孩子出生、買房、孩子離家、退休。其中,又以新生兒誕生3年內的家庭,及孩子因為工作、結婚而離巢的家庭為大宗。
小孩出生前後:玩具、家具
他有一位客戶,孩子出生不到一年,家庭支出就突然多了100萬,添購的物品(像是收納盒、家具、玩具)大增。而當「現實」的家庭樣貌(東西多到影響動線)跟顧客的「理想」產生差距時,就會想整理。然而,100萬增加的物品數量,對必須兼顧工作、家庭和孩子的父母來說很難處理,最後只能放任東西愈變愈多。
鄭博元提醒,小孩出生前後,要特別注意「Input」(增加了哪些物品)。曾有一位客戶,家住4樓透天厝,希望把玩具集中在頂樓,因為放在好拿的地方,怕孩子全部拿出來玩很亂,但買了玩具不給孩子也不合理。所以回歸源頭,就是一開始不要買太多。比如說,少買特定卡通人物的玩具,因為這些通常是系列產品,孩子會想要蒐集,最後愈堆愈多,又很難丟掉,建議試著培養孩子其他興趣,像是露營或戶外活動等。
孩子離巢的家庭:多出空房間
至於孩子離巢的家庭,則是家裡突然空出一些房間,及小孩留下的物品。由於父母親多半上了年紀,即使有時間,也沒體力去整理。很常發生對方主動拉開櫃子給整聊師看,「老師,你看這樣整理對嗎?」櫃子靠前面的位置井然有序,深處卻雜亂無章。這表示對方知道整理的重要和方法,只是沒有體力,所以整聊師只要協助下架物品和清理垃圾,就能停止變亂。
避免故態復萌!請客戶回想變亂歷程,了解他的收納習慣
如果家裡已經亂很久了,鄭博元會先請客戶分享「亂的歷程」,像是住進來時就這麼亂嗎、什麼時候開始東西愈來愈多、從哪區開始失控、這區域是放什麼東西?藉此了解顧客收納物品的想法或習慣,判斷他多久沒丟東西了。
舉例來說,如果區域分類清楚,代表變亂的原因可能是體力不足,只要代為整理即可;如果分類亂七八糟,就是沒意識到「自己家裡很亂」這件事,直到受了刺激才想整理。或有些人用不透明的收納、置物盒,容易因為不知道或忘記裡面的東西,所以沒整理。另外,如果對方很坦率地分享現狀,代表他認知自己需要整理,只是還沒接觸過系統性收納技巧,這種可能就需要教會客戶整理的原則。
比如說,知道整理的原則,但沒時間、精力的人,整聊師能幫忙下架和分類,客戶自己能區分「這個我要」和「這個我不要」;捨不得丟的人,有一大部分是「惜舊」,所以只要提供捐贈管道,讓他們覺得物品沒有被浪費,才願意捨棄;如果真的無法決定要不要丟,就得花時間篩選,一個個回想「這件物品背後有什麼故事」,拉回對物品的敏銳度。
不是所有人都是因為亂才想要整理,有一些人是「好還要更好」。比方說,曾有帝寶住戶找上他,因為覺得家裡的設計沒有很「適切」,像是櫃子深度設計太深,東西不好拿放,其實運用抽屜式收納盒就能解決。
「整理」是塑造生活環境的一種方式,讓生活的樣貌更貼近自己的理想,才能活得更幸福。
(本文出自八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