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影響整整兩年了,不僅讓人們不能再出國,對桃園機場的衝擊,也是無比的巨大……
自新冠肺炎2020年3月正式影響全球以來,至今也整整兩年的時光,從初期的緊張、惶恐、不安,到後期的豁達、坦然、無奈,人們從害怕病毒到施打疫苗後的「與病毒共存」態度,似乎是看透了這樣的生活模式,這場疫情改變了你我熟悉的習慣、加速產業的動盪,更讓出國旅行,成了再也無法實現的事。
航空業和觀光業的衝擊,絕對是這場疫情之下,影響最劇的殘酷──沒有人出國、機場空無一人、免稅店面臨倒閉、旅行社努力轉型,蕭條的模樣讓全球各地的國門顯得異常冷清。
也許大家一直都知道,新冠肺炎對桃園機場的衝擊,但實際透過數據來呈現,你會更驚訝那人數的落差,究竟有多麼巨大。
千萬觀光人次到十萬人的衝擊
時間回到2015年,那是台灣觀光史上第一次來台旅客人次達到千萬的里程碑,當年以1043萬9785人的亮眼數字,寫下台灣觀光嶄新的一頁,不僅讓台灣在國際上邁入千萬旅客的紀錄,也象徵著台灣的觀光潛力,讓國際旅客絡繹不絕。
自此之後,台灣的入境觀光人次每年都有所提升,2016年和2017年分別達到1069萬0279人與1073萬9601人,2018年起更直接突破1100萬,和2019年的數據分別為1106萬6707人與1186萬4105人。
這當中,主要的旅客來自日本(Japan)、中國(China)和香港(Hong Kong)。
然而,2020年受到疫情的衝擊,來台旅客人數開始有如雪崩式腰斬,2020整年度的來台人次,僅有137萬7861人,對比2019年的1186萬4105人,衰退幅度整整高達88.39%;平均每日人次也從全盛時期的3萬2504人,掉到僅剩3765人,難堪情境可想而知。
2021年更慘,該年整年度的來台旅客人次,剩下誇張的14萬0479人,大部分是因應商務需求來台的旅客,這樣的人數衰退又比前一年再低了89.80%,平均每日人次也僅剩下385人。
幾乎可以說,如此零星的人數,是維繫機場運作的工作人員,都比旅客的人數來得還多。
國人出國人數也雪崩式下跌
此外,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在疫情之前,2019年整年度之中華民國國民出國人次,總共達1710萬1335人;出國之目的地,前5名依序是491萬1681人次的日本、404萬3686人次的中國、167萬6374人次的香港、120萬9062人次的韓國(Korea)與85萬3257人次的越南(Vietnam)。
而2020年,全球受到疫情的衝擊影響,幾乎沒有人敢再出國,2020年整年度之國民出國人次,直接暴跌到233萬5564人,比前一年還低了86.34%。
2021年則更誇張,該年國人出國人次,只剩下35萬9977人,最主要是去中國經商的12萬8637人、去美國(USA)打疫苗的10萬3895人,接著就剩下去日本的1萬4049餘人,低迷的數字直接應證了疫情的可怕。
桃園機場兩年內大虧了50億
由於疫情衝擊所導致的旅客量大減,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了疫情下最大受災戶之一,不僅向桃機承租的商家、免稅店根本無法營運,光是在2020與2021兩年,虧損就高達50億。
2022年,若直到下半年都無法開啟國門,預計桃機的虧損將會持續下去,至少再虧60億元,為此,桃機已向銀行貸款高達100億元,以求度過這次的疫情危機。
桃機公司副總經理洪玉芬曾表示,2019年桃機運量最全盛的時期,旅客運量包含轉機的人次,高達4800多萬,獲利達80餘億元;但2021年的疫情影響,整年運量驟減到91萬人次,僅剩下前一年的2%。
在沒有班機入境、收不到機場服務費,加上場站費用減免、商家退租,營運權利金和租金全都腰斬的狀況下,虧損成了無奈必然的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桃機公司是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於1978年成立、2010年公司化,是交通部100%持股的公司,40年來從未遇過任何虧損,直至2020年的衝擊之前,桃園機場從來沒有負債過。
雖然桃機公司屬於國家出資的企業體系,加上擔負著整個國家的樞紐,所以本身就沒有營運困難或倒閉的問題,但真正的關鍵點,依然在疫情趨緩與否和國門開放的問題,如何趁此時機點沉潛、努力迎接疫後市場,考驗著桃園機場的智慧與持續度過難關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