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逐漸成為重要的出口國,要求人民幣升值以防止貿易失衡的呼聲不絕於耳。從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美國財政部長史諾(John Snow)到歐洲央行總裁德伊森貝赫(Wim Duisenberg),一致呼籲北京當局儘快重估人民幣或實施較靈活的匯率制度。
中國當局目前採取強硬而穩定的貨幣政策,將人民幣兌美元控制在8.28元上下1%的狹窄區間。自2002年初起,美元兌歐元的匯率已下跌約四分之一,然而兌人民幣的匯率卻紋風不動。
中國政府對輿論壓力充耳不聞,但投資者對人民幣可能升值已做好準備。股票經紀人、基金經理人、企業主管及外匯交易員都「打賭」人民幣匯率將會調整,因而不斷將資金湧入中國境內;華爾街人士和華盛頓方面對中國政府正考慮重新估值人民幣的猜測也不斷升溫,散戶投資者紛紛在美國開立人民幣儲蓄帳戶,希冀有朝一日,人民幣匯率制度變化會讓他們大發橫財。
到底人民幣有多吸引人?根據外匯存底增長速度、經常項目,與長期資本流入餘額來估算,瑞銀華寶表示人民幣目前被低估了大約20%。
另外,英國《經濟學人》定期比較麥香堡在全球各地的價格,其理論依據是以相當於兩國匯率的食品和服務在兩國的價格做比較。2003年4月,麥香堡在美國的平均價格為2.71美元,而在中國只要1.2美元,因此《經濟學人》認為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被低估了56%。
中國坐收美元貶值之利
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人民幣的穩定以及中國做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遏阻危機在亞洲蔓延,成為穩定市場的支柱,也贏得許多國家的讚譽。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人民幣搭著美元近來下滑的順風車,使得中國本來就已經價格低廉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從而招致各國的強烈抗議。史諾一再敦促中國政府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日本財政大臣鹽川正十郎也表明希望人民幣升值,以對抗全球性的通貨緊縮。
在這一波抗議浪潮中,歐洲是最大的受害者。由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固定,而日本政府又頻頻出手拉抬美元、以防止日圓升值過快,過去一年中美元走軟所帶來的大部分衝擊,悉數落在歐元肩上。法國里昂信貸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Jean-Paul Betbeze曾向美國耶魯大學商學院院長賈騰(Jeffrey E. Garten)抱怨,高漲的歐元不僅會使歐洲經濟衰退,還會影響關鍵的金融及社會改革,而疲弱的歐洲對全球經濟來講,絕對是沈重的負擔。
然而對中國而言,目前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的穩定和成長,決定中國外匯匯率政策的因素是國內需求,而非國際壓力。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穩定發展,而且有利於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基本上,也有利於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
人民幣面臨升值的壓力與日俱增,中國卻不願屈從鬆手。由於中國倚賴出口的增長來實現經濟現代化和就業機會,與其擔心其他國家的失業問題,中國寧願致力於在國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中,非官方統計的失業率高達15%,此時中國政府更為關心的是,幫助數億農民順利度過經濟轉型期,同時維持社會穩定。
壓低匯率也會損己
雖然中國政府可以控制貨幣不升值,卻無法避免人民幣被低估所帶來的後遺症。
想要維持貨幣的強勢不容易,但是想要壓低匯率則簡單的多。理論上,中國央行可以無限地印鈔票來買美元,以維持人民幣兌美元的固定匯率。這種干預做法會迅速積累外匯存底,截至6月底,中國的外匯存底已高達3465億美元,重商主義者視其為國力傲人的展現,實則是勒緊工農大眾褲帶,讓利外人,過多的外匯存底代表的是差勁的經濟管理。
而中國的外匯存底通常都投資於低收益的美國國庫券,就如同企業將錢閒置在銀行,而非投資在報酬率更高的地方,或回饋給股東。一般相信,如果中國將錢投資在國內基礎建設,或用來刺激消費支出,將得到更大益處。
另外,人民幣被低估可能造成中國國內經濟過熱。隨著出口商匯回收益以及海外投資者向國內注入大量投資,加上中國限制持有外匯,在這種情況下想保持匯率穩定,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就必須經常地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這不僅使中國的外匯存底增加,也向國內經濟注入大量的人民幣資金。《BusinessWeek》擔心,資金流動性過剩可能引發資產市場泡沫,上海的豪華公寓自1999年起已經上漲了62%。
為了減緩大量資金注入的衝擊,最近幾個月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快短期國債的發行步伐,吸收湧進的熱錢,並清理因進行外匯干預而投入的資金。可是這種沖銷手法不可能無限制使用,因為熱錢繼續湧進,公債的發行可能失控,利息負擔會拖垮政府財政。
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分析師不贊成短期內廢除固定匯率、採用自由浮動制度。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著名中國經濟專家拉迪(Nicholas Lardy)估計,中國銀行體系中約有5000億美元、或超過50%的壞帳,如此不健全的金融系統無法承受匯率波動帶來的壓力。因此,當務之急應先進行金融改革、健全市場機制,再逐步推行匯率自由化。
《遠東經濟評論》也認為人民幣重新估值弊大於利,目前對中國來說較明智的作法是消化維持人民幣貶值的市場壓力,而不是冒著風險改變其匯率制度。
人民幣該不該重估?中國可以不理會葛林斯班、史諾或德伊森貝赫的喊話,但是市場緩慢而穩定構成的壓力,讓中國無法繼續漠視這個全球關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若想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減少貿易障礙、放鬆外匯管制,讓匯率自由浮動以體現市場力量,是必須跨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