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陸研發成本較台灣低,國際史丹佛研究中心(SRI International)為何仍積極找尋台灣伙伴?
A:如果純粹就研發所需人力與管銷支出來看,大陸的確比台灣具成本優勢。但我認為不能單就這方面來衡量利弊,因為大陸發展生技仍存有風險。
首先,大陸在研發藥物的專利授權機制尚未成熟,得來不易的藥品專利很可能被濫用,這是我們最顧慮之處。
今天國際藥廠要到大陸研發或測試新藥,必須授權當地製造新藥的專利。但大陸對於專利管制仍存有問題,研發過程中,他們把專利轉了幾手,我們無從得知。結果可能是新藥還未上市,但大陸許多廠商都已經握有技術。這對於客戶與我們都十分不利。
此外大陸正加緊追趕生技技術,但整體水準還不如台灣,研發品質還不足以滿足國際藥廠需求。新藥研發的投資都是以百萬美元做計算,如果研發品質不良,造成新藥品無法按預定排程上市,客戶的損失將更為嚴重。
這幾天我拜訪多家生技廠商以及政府機關,發現不論人員素質或硬體設備等基礎條件都相當齊全,加上研發的高效率,我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指日可待。
全球至少有十五個先進國家自認擁有發展生技產業的優越條件,但仔細看可發現,很多國家的基礎建設都未打好,以我的觀察,台灣是少數基礎十分穩固的國家之一。首先、台灣具備研發測試的先進設備儀器與非營利技轉中心,奠定生技產業的基礎;第二、台灣擁有高教育水準的醫藥人員與技術人才,提供產業具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第三、台灣環境十分西化,容易與西方國家建立交流管道。這些都是發展生技產業重要的條件。
Q:在生物科技產業供應鏈中,台灣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A:生技產業中有一種「死亡之谷」的論點,就是目前學術研究機構研究的成果,到可商品化之間仍存有難以跨越的鴻溝,造成許多學術研究的心血仍然束之高閣。很大的原因在於,醫藥產品化過程中研發成本過高。這中間需要從學術到商業化的橋樑,也就是國際史丹佛研究中心存在的重要意義。
台灣同樣可以扮演橫跨「死亡之谷」橋樑的角色。全球近500億美元的醫藥研發市場中,有42%是交由委外機構研發,這就是台灣的機會。
委外研發是生技產業必須要走的路,因為研發的成本愈來愈高,藥廠將無力自行負擔。藥廠對於研發成本愈來愈精打細算,過去許多因成本因素無法自行研發的醫藥,如今可透過委外研發找到商品化的機會。台灣具備高素質人才以及研發品質控管能力,加上研發成本比美國低20%~25%,這些都是委外研發的競爭優勢。
有趣的是,台灣在生技產業扮演的角色,正如同過去在資訊產業OEM的角色一般,甚至提升至研發階段。生技產業發展模式將愈來愈像資訊科技產業,講求效率、成本與品質,這正是台灣可以發揮之處。
Q:美國生技業仍然在低迷景氣中掙扎,台灣能從中學到哪些教訓?
A:美國生技產業的問題在於看不見市場。過去景氣大好時期,生技產業憑藉唾手可得的資金大肆開發技術,忽視市場的方向,因此虧損連連。台灣若要認真發展生技產業,除了持續保持成本競爭力與品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貼近市場。
另外生技市場機會很多,重要的是你得鎖定焦點,做到頂尖才有機會保持優勢。美國生技產業已經發展三十年,台灣不能照單全收,必須記取教訓並且加快發展腳步。(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