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需要一點想像。九二一大地震世紀災難,茶鄉鹿谷,人間仙境滿目瘡痍,「我第一次體會到,鹿谷也有沒有客人的驚惶!」三代種茶的頂貴妃產銷班班長張富欽說。
三十五歲的張富欽,世居鹿谷,三代種茶。「其實在地震前,我就開始思考,鹿谷的茶園有一天可能會不見,」他說。
張富欽的擔心,不是地震,而是WTO大陸進口的衝擊。
年輕茶農看待地震,心情很微妙。九二一震壞了眼前,是破壞;但對解構顛撲不破的傳統農業,也是機會。
在鹿谷,產銷班就像大多數的台灣農村,屬於上一代的老農經營;五年級的張富欽,卻比前輩先嗅到危機,決定號召同好,自組產銷班。
誰也沒想到四年後,張富欽做出了地震茶。當時整個鹿谷驚魂未定,茶園疏於管理,滿園的浮塵子,吸食茶菁。但是危機就是轉機,畢業於嘉義農專的張富欽說,「大自然很奧妙,常常絕地逢生。」
二十三歲就拿下評茶委員的張富欽,每天除了研究茶,一大嗜好就是讀書。他可以談《A到A+》《執行力》,「因為知識會改變命運,」他說。
知識可以轉境,轉境就會刺激研發。張富欽發現,經浮塵子吸食過的凍頂茶菁,因為唾液的作用,反而帶著荔枝香的蜜味,焙製出的茶濃郁的韻味,像貴妃般另有風貌。
在鹿谷,有春夏秋冬四季,但沒有夏茶。一因夏茶長太快,二因浮塵子吸食,夏茶的價格通常只有春茶冬茶的一半,一斤新台幣800元。經過研發出來的頂貴妃茶,一斤賣價卻跳到1600~2400元,是原來的兩至三倍。
研發和台灣的農業結構一樣,最難是打破既有的框架及經驗。鹿谷的凍頂烏龍,重日光萎凋。張富欽以老經驗製茶,卻陷在老祖宗的迷思裡,「後來念頭一轉,反過來重發酵輕焙火之後,果真做出頂貴妃,」張富欽說。
向消費者學行銷
小農經濟的困境,在於「只問耕耘,不問行銷」。
過去傳統的茶葉包裝,一定半斤裝。但是張富欽要求產銷班的成員,全部必須輪流到第一線試賣,多次的產銷經驗下來,赫然發現,都會型消費者希望的容量是四兩裝。
以消費者導向為需求,張富欽立即改包裝,不過嘗試卻遭到老一輩的質疑,半斤裝只要一個罐子,四兩裝半斤等於兩個罐子,成本增加一倍?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是固定成本與機會成本的衝突。張富欽認為,傳統的行銷是老闆行銷,給客人多少就是多少,老闆當然是希望愈多愈好;但是現代行銷是消費者行銷,消費者要什麼,就應該給什麼,「我的罐子成本雖然增加一倍,但是我買到了機會,」他說。
個體戶為重的小農經濟,經濟規模與價格曲線一交叉,小農的命運是很難翻身的。張富欽分析,小農受限於產量,今天日本如果要一千五百斤,小農只能提供一千斤,就白白喪失了50%的機會;到了明年,產量可能還是一千斤,就算可以增產到一千一百斤,價格已經打了九折。
未來的台灣農業要有出路,不僅需要聯手行銷,更要異業結盟。
人,是所有成敗的關鍵。和張富欽一起成立產銷班的陳能裕,從小兩人同穿一條褲子,喝同一杯茶長大。耳濡目染,兩人長得就像兄弟,陳能裕是南投縣製茶比賽的冠軍。
要做出好茶,有三大祕訣,一要看氣候,二要看茶園管理,最後看製茶師傅的用心。「如果前兩者出了問題,人為技術可以補救,」陳能裕說。
地震後,張富欽成立產銷班,第一就是找相同理念,志同道合的伙伴。目前頂貴妃產銷班有十五個成員,大多是和張富欽一樣三十幾歲的五年級生。「因為理念相同,才可能一起打拚。」
這群人四年下來,不但共同研發,共同讀書,共同行銷,也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浮塵子茶,原來是物以稀為貴,但是要確立品牌,必須要有經濟規模。張富欽的下個目標,就把頂貴妃的製茶技術傳播出去,「不怕別人賺錢,才能大家一起賺,」張富欽說。
在茶道中,有所謂的「無我茶會」,四方的友朋,不論相識不相識,都可以奉上一杯茶。「無我的最高意境,是不相識的熱忱,」張富欽說。
張富欽最近就和水里的柑橘園合作,推動茶與柑橘的休閒農場之旅。
今年7月,頂貴妃茶正式上市,一下子就口耳相傳,因為茶裡面有這群年輕人的熱忱。
時代永遠在變,一時風起一時船。心境也是新境,原本看似是害蟲的浮塵子,搖身一變成就了頂貴妃茶;九二一地震激起了危機意識,也讓鹿谷的第三代茶農找到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