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戰爭仍在持續,小麥價格不斷飆漲,糧食危機愈發嚴重。一些高度依賴小麥進口的國家,遭受糧食短缺的可能性正顯著提高。
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下稱WFP)表示,從2019年以來,面對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也就是受到嚴重糧食短缺衝擊,導致生命處於危險之中),幾乎成長了快一倍,從1.35億人增加到2.76億人。
儘管在過去十年裡,已讓1億多人口免於糧食短缺的衝擊,全球也在減少營養不良的成果上有重大進展。然而,近兩年,世界上卻有將近3億人口正受苦於嚴重的糧食危機當中。
WFP更沉痛指出,目前全球有38個國家的4400萬人口,正在處於飢荒邊緣。然而,戰爭、新冠疫情,以及氣候變遷,都是導致全球糧食危機、糧食不安全的關鍵因素。
俄烏戰爭加劇糧食供應問題
戰爭、衝突仍然是導致全球糧食不安全的關鍵因素。世界上有將近60%的人處在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是生活在受到戰爭的地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不僅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糧食安全,更連帶衝擊全球糧食供應。
因為烏克蘭素來被稱為「歐洲糧倉」,擁有全世界肥沃黑土總面積的40%,所有穀物的出口總量僅次於美國,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菜籽油等種子油的出口國。
而俄羅斯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供應國,和烏克蘭加在一起出口的小麥總量占全球的33%,占全球玉米出口的19%。這也衝擊了那些依賴俄羅斯、烏克蘭農產品出口的國家,特別是中東和非洲。
「小麥、玉米、食用油等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尤其在全球較貧困地區,」美國麻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供應鏈、物流與經濟學教授納谷尼(Anna Nagurney)向美聯社說道。她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有些烏克蘭人留下保家衛國,有超過百萬人出逃至鄰國:「剩下誰能來收割?誰能來幫忙運送呢?」。
聯合國也警告,隨著糧食貿易中斷、未來耕種作物受阻,「目前已創紀錄的糧價恐再暴增22%」,更高的運輸成本、能源價格、勞力短缺等問題,都讓糧食生產變得更加艱難。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數據發現,2011年至2020年間,全球武裝衝突的數量增加大約50%。《經濟學人》報導指出,發生在緬甸、南蘇丹、敘利亞和葉門的內戰,使人們挨餓。其中在衣索比亞政府軍、民兵,以及平民所發生的暴力事件,讓超過40萬人處於嚴重飢荒,這是自2011年索馬里以來最嚴重的飢荒。
新冠疫情、氣候變遷也連動影響糧食危機
除了戰爭造成糧食不安全性升高之外,新冠疫情、氣候變遷的衝擊也讓糧食短產。
WFP指出:「新冠疫情將糧食危機推升至前所未見的情況。」疫情不止對個人、家庭收入造成影響,且肉類、奶製品、穀物等食品價格更創下十年來的最高價格,也重創糧食供應、各國提供糧食援助的意願。
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全球各地自然災害頻傳,這也連帶衝擊農作物的生長。
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正經歷長達40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在部分地區甚至已有連續四年沒有降雨,飽受連年乾旱衝擊,使得當地無法種不出農作物,WFP就估計當地已超過100萬人面臨飢餓,孩童嚴重營養不良。
聯合國表示,馬達加斯加類似飢荒的情況,「是由氣候所造成的,並非戰爭或衝突」,這也是全球首個「氣候變遷導致飢荒」的國家。
2月2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身為作者之一的帕爾瑪(Camille Parmesan)就向CNN表示,隨著氣候變化的惡化,更多的原住民將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水和生物多樣性。
而且,愈來愈多的證據也指出,氣候變遷連帶衝擊許多依賴自然生態來獲取食物和生計的地區。未來,各國政府將如何解決糧食短缺,必將成為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