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方創生】編按:台灣文青曾芝穎在一次比賽中,為福建雄江鎮設計了吉祥物,意外發現小鎮居民是「庫區移民」,家園因興建水壩而永遠沉沒水底。面對鄉愁難解的純樸鎮民,她如何善用地方創生的精神、化懷念為永恆的記憶?
2018年,我參加福建省海峽兩岸青年節所舉辦的「美麗鄉村」設計大賽,為雄江鎮設計了吉祥物「雄將」。
這是一隻頭頂著橙子的松鼠。松鼠只出沒在生態植物保存相當原始的地方,但卻是雄江鎮隨處可見到的動物,加上橙子是雄江鎮的特產之一,因此,我與台灣的設計老師,共同討論設計出吉祥物松鼠「雄將」。
卻沒想到,因為這隻可愛的「雄將」,展開了一個台灣文青與雄江鎮的難解之緣。
我是到了雄江之後,第一次聽到「庫區移民」這個名詞。原來大陸因為水利大壩之類的大型國家建設,在水庫邊上居住的居民必須依照國家政策而進行搬遷,而這些搬遷的居民就稱做「庫區移民」。
雖然政府也有相對應的補償措施與政策,但面對自己兒時的家會淹沒在水庫中,自己兒時的家將不復存在,那種失落感,應該不亞於離鄉背井成為異鄉人、或是新住民的感受吧。
庫區移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雄江鎮在福建省閩清縣的閩江邊,鎮上有著供給華東地區民生重要發電供給的水口水電站。而雄江鎮的部分居民,當時也因為這個水電廠的興建必須搬遷。
我訪談了一些必須搬遷的居民,他們的回答都是:「為了國家與廣大人民的福祉,必須搬遷的。」他們的甘願付出,讓這種情操更值得令人敬佩。
因此,我便一直努力著希望讓這些「庫區移民」留下些什麼?不管是照片或是老家的點點滴滴,我想這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善良百性,是需要被記住的。
因此,原本參加完美麗鄉村設計大賽之後便應該返回台灣的我,便留下來試圖挖掘可以留下的文化,或是生活中可以被記得的痕跡。
我從地方耆老的閩劇團開始參與:雄江的黃爺爺跟我分享了雄江鎮在庫區移民之前的記憶與照片,還有每天早上陪伴著已是庫區移民的葛叔一家人,了解庫區移民每天入江捕魚的新生活。
也許他們的水平不高,但他們的偉大讓我對雄江人肅然起敬。
我那在水底的家,再回舊址已非昨日。
參加完美麗鄉村設計大賽後的第一天早晨,我硬要跟著葛叔入江到自己的網箱撈捕鮮魚,我邊跟葛叔聊天邊看著江上美景,突然間葛叔指著江面跟我說,他的家就在這個下方,當下我嚇了一跳,再問了一次:「就在這下面嗎?」,當下葛叔哽咽了,他回答我:「對啊!」
我接著又問,葛叔您怎麼這麼確定?葛叔回答我:「這是我的老家誒,怎麼可能不確定。」當下我望著水面,有種說不出來的心酸。靜默許久,我看到葛叔臉上的一點鄉愁。
在蒐集了一堆老照片、還有這許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後,我向鎮書記爭取了要做庫區移民文化館的想法。
催生雄江鎮閩台創意文化館
2020年,鎮書記想方設法終於為我爭取到了預算,我興致勃勃地開始與設計師討論庫區移民文化館的文創概念與想法。無奈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在2020年只能暫時中斷了福建省閩清縣雄江鎮閩台創意文化館的催生進度。
我人在台灣,雖心急如焚,但是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靠著視訊跟電話,連結著雄江的葛叔、黃爺爺、書記或是鎮長等人。
但我們還是隔空作業,完成了《雄江畫冊》,一本讓前來遊玩的旅客或是外來客、都能夠藉此一覽雄江之美的畫冊。2021年疫情稍為趨緩,在隔離21天之後,我跟我的文創設計老師回到了雄江。
原本乏人問津的空屋,變網紅打卡點
老師在雄江駐點60天,除了把原本閒置、沒有人要用的空屋進行活化利用,做了庫區移民文化館的美化工程之外,我與團隊小伙伴們則是跟著文創設計老師,一點一滴用手作完成了館內的佈置。
包含館內老照片的蒐集、老物件的搜集、文創品的製作等等。
好多個晚上,老師親自盯著大陸的輸出公司輸出牆上要展示的每一幅照片、壁畫,深怕一點點色差就無法還原或是呈現當地庫區移民的真實風貌。
無數個夜晚,我跟小夥伴與老師的挑燈夜戰、只為了完成手作的雄江抱枕或是手機架。
在雄江地區的工程人員與台灣老師的付出之下,福建省閩清縣雄江鎮閩台創意文化館終於完工。我想讓這裡的庫區移民們,更為家園的「犧牲」感到驕傲。
記憶的保存,是地方創生裡重要的一件事。
把台灣人的溫暖與天真帶進雄江,雖是很簡單的概念、但對當地的庫區移民來說,卻十分活潑繽紛。文化館前「雄江好讚」「H❤️PE」雕塑成了拍照打卡點,同時在館外的立面,增添了六種顏色的繽紛色彩,這些設計無非是希望將台灣人的活力與動力帶給雄江鎮梅雄村的人們。
館外,原本白色的牆面畫上了美麗雄江的景色,因為雄江鎮素來有水上的布達拉宮之稱,與之相呼應的就是由雄江子弟所寫出描述雄江特色的雄江賦。進入館內,一幅幅從台灣輸出、專送到雄江的長板掛畫,做為隔間。一幀幀生活老照片伴隨著文字説明,包含了水口水電站施工前、庫區移民要移民之前的說明會、搬遷時大家的背著鍋碗瓢盆、敲鑼打鼓的搬家畫面。
最終我們保留了一個小空間,讓遊客在這裡進行暢遊閩江的沈浸式體驗。我們跟庫區移民一起拍攝了一支《我家在這裡》的影片。當影片中的庫區移民對著鏡頭說出他的家就在這水面下的時候,由衷令人感受到他們的情感。
你記憶中的家鄉,是我最想保留的人生風景。
大陸有非常多的地區有庫區移民,最知名的庫區移民莫過於三峽大壩。這些居民搬遷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不但是住的地方變了、可能就連賺錢維生過活的方式都得改變。
以前可能是靠水吃飯的人,現在可能得靠山或是種田吃飯,但是這些人不吵不鬧、不怨不艾。
他們認份得令我心疼,默默地認真過著日子,只有在你問起他的家鄉時可能看見他的一抹鄉愁,其餘時間看見的可能是他忙碌的每天日常。
也許你認為對庫區移民來說,都住在同一個鄉鎮、搬遷好像不算什麼,但對他們來說,卻是失去了人生旅途中曾經的那一段風景。人生的風景能有幾段呢?我因為這樣,萬分的想要留住或是紀錄任何一點一滴平凡的瞬間。那一瞬間,不論是否美好,終歸是某人的家鄉。
(內容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