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去年還算樂觀,約為50(代表中立態度)。但在年底時因為大家預測伊拉克即將爆發戰事,美國景氣又不明朗,所以信心指數下滑。如今跌幅又更深(頁62表),悲觀情緒反映了SARS的後續效應。別忘了,這次萬事達卡亞洲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時間為5月下旬到6月中,當時台灣還沒有解除SARS的旅遊警告。
以景氣循環的觀點來看,台灣的展望並不差。我們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上升3.8%,明年也有5.5%的表現。但為何我仍然擔心?因為下半年至明年的經濟好轉純屬景氣循環,由美國的復甦、大陸強勁的成長驅動,與台灣結構性的發展沒有關係。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解釋台灣的問題:台灣仍不能擺脫對科技業的倚賴。
台灣目前的情形是,成長全都來自出口,出口又幾乎都來自科技業(80%),但是最強大、最成功、最靈活的公司都將產能移到大陸!過去,出口成長為台灣帶來收入與就業,增加消費者信心,為服務業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形成良好的循環。這循環現在已經不存在,衍生出台灣今日的結構性挑戰。
我認為,產能外移大陸的趨勢是方興未艾,台灣沒有任何的選擇——除了在最短時間內成為知識密集的經濟體。台灣的教育程度非常高,有很好的利基發展知識密集產業,但必須先為服務業創造環境。
一項全球創業家活動指數顯示,韓國、中國大陸的得分最高,台灣卻很低,幾乎跟日本差不多,但三十年前台灣的中小企業遠近馳名,以其動態、效率、彈性著名!
問題出在哪裡?中小企業過去靠製造業扎根,是所謂製造金字塔的一部分。在第一層,你有國際型大製造商,他們在國外行銷、接單,有些甚至還承作產品設計及後勤(例如宏?)。他們本身沒有太多的製造活動,大都外包給第二層的企業,第二層的企業又轉手給第三層的小型廠商。如此的安排很有彈性,發包廠商沒有太多的固定投資與廠房綁在任何產品上,一旦改了設計,便由合作的供應商來想辦法。這就是台灣中小企業著名的原因。
如今大型企業轉去大陸,製造的金字塔也被斬去塔首。留下的中小企業頓失買主,他們沒有與終端顧客打交道,或前往世界各地打開知名度的經驗。有些第二層的中型廠商跟隨腳步轉戰大陸,但許多小廠商沒有能力這樣做。
因此,從事製造的中小型企業一定要轉型為服務業。1992年中小企業中從事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比例是6:4,2002年比例正好倒轉。很不幸地,雖然中小企業雇用80%的就業人口,他們創造的產值卻只有全部的30%,這代表經營沒有效率,不能產生額外價值。
台灣的經濟結構一直無法將彈性與效率從製造業移植到服務業。我認為政府很清楚問題所在,也針對中小企業設立各種基金,但很可惜地即便是有財源支持,情況不會有什麼改變。原因是,信心不在那裡,人們不想冒風險。
期待經濟結構順利轉型
好消息是,我們正進入景氣循環的上升期,經濟將從下半年復甦並持續至2004年,希望屆時信心也會好轉,激勵中小企業的冒險精神。轉型成知識密集的經濟體、提供精密的服務、充分利用高教育水準的人力——這絕對是台灣成為高度開發國家的關鍵。
最近受美股刺激,亞太地區股市齊揚。好消息還包括:日本經濟近期可望微幅改善,大陸從SARS陰影走出,幾乎是毫髮無傷,這代表台灣企業在大陸的營運仍舊正常,也是一大激勵。
股市一直都是經濟的先行指標。過去有時股價會假性起跑,不能精準地反映經濟,但我覺得這一次情況不同,因為所謂的「貨幣乘數」終於開始生效。
第一點:過去兩年美國聯準會持續調降短期利率,但沒達成帶動長期利率走低的效果(來幫助降低企業籌資成本),主要是受企業醜聞所累,投資人對美國公司債心存警戒。但隨著疑慮減緩,今年初我們開始看到長期債券利率下滑。
第二點;短期利率走低,照理會帶動美元走弱,但過去兩年卻沒發生,直到今年才出現。為什麼?因為直到現在市場參與者才相信,短期利率的低檔已成定局,聯準會終於打破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美元走弱,對出口為導向的亞洲經濟是一大利多。
第三點:過去兩年股市時有反彈,但事後證明都是假的,為什麼?因為上市的大型企業大手筆打消表現不佳的投資,使獲利縮水,影響市場信心。目前企業資產都清理得差不多了,未來可預期會有穩定的獲利成長。
最近的股市回升應能一路持續。希望它不會走向泡沫化。(周華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