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歲那年,現任台大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的成佳憲醫師,當時任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和信不但送他到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擔任住院醫師,並全額支付百萬年薪。「沒有簽約,完全只是口頭約定,」成佳憲說。雖然,後來他跳槽到台大,但每提到這段歷程,他仍然對和信六年前的栽培心存感激。
在全台灣大大小小六百多家醫療院所,和信是少數一開始就高舉「為病人爭取最大的利益」的經營信念,敢投資培養優秀醫師,並堅持至今,與眾多「衝業績」的醫學中心,形成強烈對照。
當台灣醫界的經營模式,不歸台大(或包括榮總等官方系統),就數長庚(還包括奇美、新光、國泰、馬偕、慈濟等等財團法人體系)之際,和信勇敢地走出醫院管理的第三條路:量小質精,且以病人為中心。
改變不合理的醫病關係
在台灣大型醫學中心普遍以兩、三分鐘看診為標準門診時間,和信卻把「改變不合理的醫病關係」當做信條,強調把病人當人看,而不是當病看,深入瞭解病人整個社會經濟背景,再下診斷。
「這是一個和我信念相同、可以接受的醫院,」和信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賴其萬說,「我對初診病人,看診至少四十五分鐘,」原慈濟醫學院院長,為了照顧高齡的父親才回台北的賴其萬輕聲說著。
充滿書卷味,六十四歲的院長黃達夫是個意志堅強的人。
雖然多年來,台灣的全民健保採論量計算給付的方式,對和信的經營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但黃達夫從不妥協,反而不斷演講、寫文章抨擊健保的謬誤。
儘管這幾年和信的經營績效不夠亮麗,和信卻在癌症治療方面,拿出傲人的成績單。
在和信治療癌症的男性,存活超過五年的,每兩人有一人(即50%,全台平均存活率為32%),女性更高達每四人有三人存活超過五年(即75%,全台平均存活率為53%)。
「以病人為中心」的經營堅持
和信可以獲致如此佳績,主要是因為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要求醫師「用心聆聽」癌症病人的痛苦,經過詳細診斷後,以最適合病人的藥物、化療治療,和一般大型醫學中心講究「經營績效」的經營方式,迥然不同。
和信因為講究品質,在「前SARS時代」,就投資感染管控,經營成本自然高,而在經營上面臨挑戰。但黃達夫認為應從健保改革,而不應在醫療品質打折扣。
黃達夫特別痛恨「平均看診兩分鐘」的醫界陋習。「當醫師只把病人當成換取健保給付人頭,如何會關心病人?」黃達夫說,很多台灣的醫師連做一份完整病歷都不會,「醫師必須要能問出病與病人之間的動態關係,這才是病歷的精髓所在;問病歷的時候必須去瞭解病人,而不是只把他當作一個『病』。」
因此,對於財團醫院動輒一個早上七十至八十人的門診現象,黃達夫深感痛心,他說,「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明明兩、三分鐘的門診是偷工減料,完全違反『標準作業程序』的醫療行為,在國內卻是人人習以為常的普遍現象。而且,健保照樣買單,等於與醫院、醫師結為共犯團體。」
事實上,黃達夫對不合理的現象,從來不怕得罪人,總是搶先披露。例如,廣受好評的宗教醫院,黃達夫就看出他們在濟世宗旨外的經營困頓面。往往也為文質疑,不假辭色。
幾年前,黃達夫當面請教一位宗教醫院院長,他們既然有那麼多資源,為什麼還要採用「績效支薪水」的制度,對方回答說,「醫院很多醫師工作不認真,明明有病人需要照顧,卻會找各種理由不收病人;實施績效支薪制度後,大家搶著收病人,過去醫院面對的問題都解決了,醫院的營運好多了。」
這樣的回答,讓黃達夫心冷半截。他想,如果宗教的力量無法感化、啟發該醫院的醫師,而必須以金錢,也就是利用人性的貪婪弱點來驅使醫師工作的話,那宗教在那個醫院的作用在哪裡?
一反經營績效掛帥浪潮
因為強調醫病關係、醫療倫理,黃達夫認為醫師應該有九成以上的底薪保障,不要花心思去想賺錢的事,而應全心想如何救助病人脫離痛苦。
當台大改變大鍋飯體制,融入績效評比差別待遇時,過去醫師的薪資報酬中底薪占了百分之百,現在卻只占三分之二,和信卻一反經營績效掛帥的潮流。
「和信是最好的例子,醫師保障底薪,八成以上,」民間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肯定和信尊重醫療專業。
喜歡聽音樂和閱讀的黃達夫始終無法釋懷,台灣的醫療和健保制度表面上確實達到了人民不會因貧而無法就醫,或因病而貧的社會互助的目的;但是,當一個政策製造了更多積非成是的後果時,「人性失去了尊嚴,生命也無謂的犧牲了,不過是非觀、價值觀的淪喪,才是這個社會付出最大的代價,從這次SARS疫情就可以看出來了!」黃達夫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