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是二十世紀的新興宗教,數十年來,映像管(CRT)電視機幾乎成為所有家庭的神祇,每日接受人們敬虔禮拜。
但是,近年來,電視神話逐漸從一神論轉為多神論。電漿電視、背投影電視、液晶電視等新興神祇紛紛出籠,展開一場映像管接班爭奪戰。
從消費端來看,背投影電視量不大,目前的熱門話題仍集中在電漿電視與液晶電視上。由韓系電子巨人三星的動作可見一斑,三星今年第二季宣布將斥資新台幣2億元行銷旗下電漿電視與液晶電視,足見這兩項產品的商機。
電漿電視雖有大畫面、體積輕薄的優點,但它有耗電、畫質衰減問題,而且價格不貲。相較之下,同樣具備輕薄特色的液晶電視,價錢比較平民化,壽命、耗電量又優於電漿電視,更有魅力進駐家庭。
更重要的是:在眾多電視產品中,液晶電視可說是台灣的最佳舞台。電漿電視關鍵零組件仍掌握於日商手頭,勝出的機會較小。但台灣本來就是液晶螢幕大本營,產業鏈完整,面板供應無虞,相當有機會。
光是從名稱「液晶電視」就可以推知,這將是資訊廠商與家電廠商角力的競技場。
消費電子大廠夏普、三星、LG、Sony早已布下重兵,資訊廠商明基、優派也各顯神通,本土家電老將東元更是打出低價旗號,搶食液晶電視市場大餅。
家電業與資訊業互別苗頭,一方強調影像處理優勢,另一方則高舉周邊整合大纛。
家電業者的信心來自豐富的「電視經驗」。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資深經理尤克熙表示,電視對影像的要求比螢幕嚴苛,螢幕畫面是靜態的,而電視畫面卻是動態的。資訊廠商在數位化雖成績斐然,但在類比項目上,家電廠商還是比較有經驗。並以廣視角技術為例,「電視要求遠比螢幕苛刻,要是坐的角度偏一點,就看不到電視畫面,這像話嗎?」
「你液晶螢幕做得很好,不代表液晶電視也同樣很棒,」東元家電、空調暨服務事業群執行長吳宏庭強調,「電視講究的是色彩和畫質的表現,不是只要有影像出現就可以耶!」
資訊廠商辯稱,已投入相當心力於影像處理,並未直接套用液晶螢幕的遊戲規則。此外,並凸顯自己的周邊整合能力。優派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汪志謙表示,現代的電視除了能收看節目以外,還須與周邊配合,例如用以連接其他產品如DVD或Media Center等。
此外,和傳統家電市場相比,資訊市場顯得「血腥」許多,家電商必須想辦法適應叢林法則。「資訊商早就習慣低毛利競爭,但一向享慣超額利潤的家電商,未必玩得動這個遊戲!」汪志謙說。
不過,家電商對價格的反應並不遲緩,有些廠商甚至祭出破壞行情的價格迎戰。其中,以東元最悍,率先將20吋液晶電視售價下壓至4萬9000元,之後更推出30吋液晶電視7萬元有找的方案。
今年第一季時,液晶電視與映像管電視的價差仍有十倍之多。20吋~22吋液晶電視價格在1300~2400美元之間,24吋以上的產品由於牽涉到面板良率,索價可能超過3500美元。
不少廠商認為東元此舉恐怕沒有賺頭,對此,吳宏庭表示東元的目的是卡位,與其逐步降低售價分階段痛苦廝殺,不如「一步到位」把價格拉低,吸引消費者青睞。
此舉目前看來的確奏效,市場供不應求。不過,吳宏庭也承認,「以前家電廠商算利潤是算賺了百分之多少,現在只能算賺了幾千元。」
擺脫日本桎梏
撇除資訊廠商與家電廠商的口水戰不談,液晶電視還真是台灣的下一個希望。
過去,電視機產業缺乏技術自主權,主要技術都來自日本,受日商牽制很深。吳宏庭搖頭嘆道,「日本人很賊!甚至在合約中還限制銷售區域,使產品無法跨出國門。」
液晶電視扭轉了這種劣勢。台灣是世界第二大的液晶面板製造國,產業上下游完整,友達、奇美、華映、瀚宇彩晶、廣輝、群創等亦積極布局次世代生產線,目前已經陸續開始投產,產能開出後,將可大幅降低面板取得成本。
兩年前,面板關鍵零組件還被掐在日本手中,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台灣的自給率大增。以彩色濾光片為例,2001年台灣的全球市占率僅有1.3%,但今年可望翻升到28.2%。背光模組也已順利量產,驅動晶片更是台灣的強項。
不過仍有廠商認為,台灣或許掌握了量產技術,但卻還沒有掌握關鍵的專利。以廣視角技術為例,台灣的面板廠仍須從日本技術轉移。瀚宇彩晶在發展液晶電視的過程中,就曾在這方面碰過一鼻子灰,最後仍得跟日立簽訂合作協定。
雖然市場上已經百家爭鳴,但液晶電視的戰役才剛揭幕。由於五代面板廠的切割方式,主要並不是為大尺寸(30吋以上)液晶電視量身訂做,預計六、七代廠產能開出以後,才會普遍應用於液晶電視。
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的資料顯示,從2002年~2006年,30吋以上液晶電視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86.6%。未來映像管電視與液晶電視的價差可望拉低至三倍以下,屆時液晶電視將加速侵蝕映像管電視的市場。
去年液晶電視需求量約為一百四十五萬五千台,預估今年可以成長到三百三十一萬兩千台。汪志謙認為,「目前還在起步階段,我想到2006年時,液晶電視就會開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