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神魔之間
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毛澤東
以「矛盾論」起家的毛澤東,一生不斷地製造鬥爭。在他四周的革命伙伴,包括曾與之共患難的朱德、劉少奇,他親手扶植的繼承人林彪,都先後被他毫不留情的整倒。
在一般老百姓中,嚴密的思想控制和反覆發起的種種政治運動,從「雙百」、「反右」到「文革」,凡是被界定為「反革命分子」、「階級敵人」的國民黨「殘餘分子」、地主、商人、知識分子,都難逃整肅、批鬧的厄運;連同寧左勿右、公報私仇的冤案、錯案,三十年間受到迫害的人數連中共本身都無法統計。
許多人認為毛澤東如此頑強好鬥,固然是他本身偏激、盲進的獨斷個性所致,但是不愉快的童年和成長期的客觀環境也有影響。
個性盲進獨斷
一八九三年,毛澤東出生於湖南湘潭縣韶山村的一個農家。他的父親毛順生性情暴戾,管教兒女極為嚴苛。毛澤東六歲就開始下田工作,而且經常挨打。
十三歲時,有一次他和父親公然爭吵後,宣布脫離家庭,並且站在一個水池邊,威脅如果父親再逼近一步就要跳水。這場爭執最後在父親命令他磕頭認罪,而他要求父親不打他的條件下,跪一膝道歉了事。從這個事件中,毛澤東學習到以激烈反抗的手段來要求權利,不達目的絕不放棄,最終必能獲得勝利。
毛澤東的少年時期正值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倡變法維新,孫中山、黃興從事反清革命的動亂時代;在毛氏生長的湖南也發生了饑民騷亂、哥老會造反的事件。這些事件啟發了毛澤東的政治意識。
一九一0年,十七歲的毛澤東離家就讀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在這所「洋學堂」裡,毛澤東第一次接觸到外國史地和維新思想,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極為崇拜。
半年後,他前往長沙,進了一所專為湘鄉人設的中學。在長沙,他第一次看到報紙,才知道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事件和孫中山的同盟會。與奮之餘,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牆上,主張請孫中山當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做國務總理,梁啟超做外交部長。足見少年時期的毛澤東雖有熱情,卻連革命和維新的不同都無法分辨。
一九一五年,他與學校同學組織了學民會;一九一七年,又和湖南各地的學生組成了新民學會,天天高談闊論宇宙、人類本性、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等的問題。
二十六歲宣揚馬克思主義
但是他真正對政治發生興趣,是在湖南師範畢業後,到北京圖書館擔任助理員時。當時的館長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在館中收集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毛澤東在這段時期深受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影響,開始認真思考中國政治的出路。
一九一九年毛澤東回到長沙,正值五四運動的風潮。他將新民學會擴大為湖南學生聯合會,鼓吹反帝反封建;並創辦俄羅斯研究會,主編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他以湖南代表身分,出席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且被任命為湘區委員會書記,正式展開了革命、鬥爭的政治生涯。 回顧毛澤東的青少年時期,可以發現L有熱情、理想的一面,也有任性、躁進的一面。他一共唸過六所學校,可是除了最初的私墊和最後的湖南師範,每所都待不了半年的時間。進了不喜歡的學校,他就停學自修;對於不喜歡的課程,則以考卷上畫鴨蛋來抗議。這種偏執的性格一旦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思想,立刻如魚得水。
狂熱信仰思想鬥爭
這兩種思想在他的內心,融合成一個對群眾運動和思想鬥爭的狂熱信仰。他堅持每個人都應該思想純淨,永遠無私的為人民服務(雖然他本身絕非無私);為了避免在安定中所必然產生的腐敗官僚和既得利益分子,破壞共產主義社會的平等與純潔,必須不斷地透過群眾鬥爭,擊碎現有的體制,重建新體制;但是一旦體制建立,又必須再打倒。如此反覆運動,才能保持革命的活力。
毛澤東的一生就是這種狂熱的政治信仰,和獨斷獨行、好鬥盲動個性交織而成的組合。政治狂熱不僅支持他在延安窯洞裡度過艱苦的日子,更透過他組織群眾和煽動群眾的高明手段,為中共招聚了無數純真熱情的青年,前來報效。
然而也是這種脫離現實的政治信仰,促使他在一九五0年代末期,夢想以中國人的集體力量和意志,能夠超越自然法則,一躍而為世界強國。他因此推動「大躍進政策」,結果是造成了一場經濟上的大災難。
神化自己的形象
一九六六年,他再一次煽起群眾的政治狂熱,發起「文化大革命」,整倒了向他的獨一權威挑戰的劉少奇,也打倒砸爛了他自己親手建立的體制。
這一場超大型,的政治、思想鬥爭,所帶來的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浩劫,對中國人造成的心靈創傷更是難以衡量。
在這些嚴重的政策錯誤中,毛澤東不僅沒有被政敵打倒,反而利用他獨特的領袖魅力,為自己建立起神化的形象。直到他去世三年後,鄧小平所領導的改革派抓穩了權力,才開始向他生前人為塑造的完美形象挑戰。
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葉劍英在中共慶祝建「國」三十週年的典禮中致詞時,首次提到「毛澤東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是兩場大災難」。自此毛澤東神秘的面紗被漸漸揭丟,大陸人民對他的功過漸漸有了較多的認識。
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革命的成績是,早在二0年代,全世界共產主義信徒都還在遵從蘇聯所倡以城市工人為重心的革命理論時,他已認定中國的革命,必須發動農民,以鄉村包圍城市。
一九二九年,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崗山合組以農民為主的軍隊,建立蘇維埃區。日後,當中共在城市的據點,被國民黨一一擊破時,毛澤東的這支農民武力和蘇區革命基地,成為中共起死回生的轉機。
一九四九年,他以強悍的中共集權體系,結束了中國近五十年的政治紛擾局面,完成行政統一的目標;致力重工業和軍事的發展,形成與蘇聯抗衡的軍事霸權。
另一方面,他挾其世界上人口最龐大共產政權的優勢,周旋於美、蘇兩強之間,對全球民主與共產陣營的均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然而中國大陸人民也發現,為了實現毛澤東的野心與夢想,他們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對他而言,親人、朋友和百姓都不過是為了他的政治利益而存在的工具。在漫長的政治鬥爭生涯中,他曾撇下弱妻(楊開慧)稚子,隻身逃離險境;他設計整肅、陷害了幾乎每一個對他效忠的戰友;在他的晚年,身邊除了江青,沒有一個親人、知己。
如果中共的實用主義派繼續揭發他的真象,終有一天,毛澤東的地位會從神淪為魔鬼。
鄧小平/能屈能伸
鄧小平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歷經戰爭、革命的艱辛;嘗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滋味,也熬過遊街示眾、交心悔過的羞辱。靠著強韌的生命力,和能屈能伸的本事,如今在八十四歲的暮年,他不但度過所有的挫折和風險,而且精神奕奕地領導著中國大陸人民,進行「第二次的革命」。
封號「油印博士」
一九0四年,鄧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十六歲考取「勤工儉學」,赴法國留學。在法國期間,他一邊在一家橡膠廠做工,一邊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並且加入周恩來等人創辦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負責編印「赤光報」(Red Light),因此贏得了「油印博士」的封號。
一九二五年他離法前往莫斯科孫逸仙大學。在他留俄的半年中,目睹了包括開放部分農產品和小型工業私營的列寧新經濟政策。他日後所以會主張有限度經濟開放政策,或許種因於此。
他於一九二六年回中國大陸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猶未能進入中共中央核心。一九三三年,他因支持毛澤東的農民路線遭到整肅;雖然如此,他在五0年代末期,大躍進拖垮中國大陸的經濟之前,始終是忠實的擁毛派。
毛澤東在一九三五年的遵義會議中復起,鄧小平也隨之被任命為中央秘書長,並在一九三七年,升任中共第八路軍一二九師的政委。此後他南征北討,在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但是他真正有所表現即是在一九四九年,被任命為「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之後。他在三年內將一個被軍閥、地主、土匪弄得滿目瘡夷的地區,改造成共產主義的模範地區。
這個優良政績證明他不僅有軍事才能,還有組織、行政的長才,因此在一九五二年被提升為「副總理」,一九五五年更當選「政治局常委」。此後他便贏得了毛澤東的信任。
一九五七年他跟隨毛澤東訪問蘇聯時,毛曾指著他向赫魯雪夫說:「看到那個小個兒沒?他叫鄧小平;在我們黨裡是個傑出的人才!」
效忠毛澤東
鄧小平為了向毛澤東效忠,在一九五五年的「高饒事件」中,他是整肅所謂陰謀分子最力的人。隨後在「百家爭鳴」的反右鬥爭中,他也全力支持毛澤東的報復行動,殘害了無數的知識分子。
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運動開始時,鄧小平讚揚毛澤東的人民公社、大煉鋼等政策,抨擊對大躍進有疑慮的幹部態度過於保守,應該遵從毛的指示,早日跨入社會主義的社會。
其實鄧小平本身所信從的是有限度的自由經濟。早在一九四三年擔任「晉冀魯豫軍區政委」時,他就已嘗試以獎金、紅利和包產到戶等方式鼓勵生產。
一九五九年大躍進失敗,毛澤東在中國大陸的聲望大跌;他立刻抓住機會,和劉少奇聯手出擊,逼使毛澤東交出領導權,結果使劉少奇當上國家主席。
為了糾正極左路線的錯誤,他主張要專不要紅;「不管黑貓、白貓,能逮住耗子就是好貓。」正是他在這段時期所說的名言。當時他和劉少奇所進行的私人擁有農地、農民可從事副業、將工廠的經營權賦予經理、技師等措施,都是今天他的「第二次革命」的雛型。
然而一九六六年當文革派整倒劉、鄧「走資派」時,鄧小平不但拋開原則,公開承認錯誤,並且低聲下氣地自請下鄉勞動。
一九七一年林彪垮台,正在江西勞動的鄧小平立刻上書中央,表達批林擁毛的決心,請求黨再給他機會,為國家和人民奉獻。
這一番輸誠行動果然為他在一九七二年贏得了擔任「副總理」的機會。
第二度復出後的鄧小平,一方面向毛澤東表示感激和效忠,一方面則與周恩來密切合作。
在一九七五年一月的中共十屆二中全會中,他協助周恩來制定了四個現代化的計畫;他本人則一舉成為黨的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政治局常委兼中央軍委會副主席。此時的鄧小平黨、政、軍權在握,儼然是周的繼承人。
不幸在周死後,四人幫反撲,他再度被攻擊為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大毒草。在這第三度失勢期間,他不但失去所有的職位,連性命都差點難保,還虧許世友將他藏在廣州,才逃過一劫。
一九七六年九月毛澤東去世;四個月後,在紀念周恩來逝世一周年的活動中,大陸各地的人民紛紛要求給鄧小平復位。他再度擺出低姿態,上書華國鋒,表示「擁護黨中央貫徹毛主審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至於他本人何時恢復工作,擔任什麼職務,完全服從黨的決定。
這封信寫好不久,中共即在一九七七年七月的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恢復鄧小平的名譽和職位。
在他第三次復出時,中國大陸正處於政治、經濟、文化均在文革中破壞殆盡,人民亟需療傷止痛之際。他於此時提出經濟改革政策,當然被視為人民的救星。
一九八0年,他免去華國鋒的黨主席虛位,扶植自己的心腹胡耀邦為「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完成了肅清政敵,安排接班人的準備。從此,在中共內部再也無人能夠向他的權威挑戰。
鄧小平雖然從未登上黨主席或「國務總理」的黨政最高職位,但是毫無疑問地,他是中共過去十年中的最高領導人。
頑強的共產主義信徒
是他,決定了經濟改革、貿易開放、領導階層汰換新血,和外交上親美制蘇等開明的政策方向;也是他,宣稱中共將絕不放棄四個堅持、下令發起「反精神污染」運動、壓制學生要求民主改革的呼聲、鎮壓西藏人民的示威、威脅將在香港駐軍、不放棄武力攻台……。
他更是一個頑強的共產主義信徒。他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公司「六十分鐘」主持人麥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的訪問時,驕傲地說:「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向遵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毛澤東思想至今仍是我的思想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