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積電也應拉台灣一把!做好這四件事,它就是造局者

黃齊元
user

黃齊元

2022-01-20

瀏覽數 7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最近台積電業績亮麗,股價大漲,市值超越7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八名企業,股價上看千元,目前市值高於台灣2021年GDP 6890億美元,現已比台灣更有價值。 

但台積電和全球巨型企業不同,其他公司都有數項業務,唯有台積電專注晶圓代工。谷歌Alphabet和臉書Meta已控股公司化,亞馬遜最賺錢業務是子公司AWS雲計算,軟銀和阿里都算控股公司。

即使單一公司其實也都有數項不同業務,例如蘋果、微軟、三星和索尼。台積電客戶雖有數種類型,但本質都是晶圓代工,為全球最大單一業務公司。

台積電過去業務並未如此聚焦,10多年前曾投資太陽能電池和LED,後因虧損退出,也曾有自己的創投,但近年台積電只專注做好一件事情,成為美國客戶重要策略夥伴。

外溢效果vs.資源排擠效應 

問題在哪裡?台積電太傑出了,超越政府許多,政府沒有能力撫養台積電,就像一個天才兒童的父母,被逼得喘不過氣來;事實上整個台灣都跟在台積電後面跑,電價、地價、薪資全面看漲。從正面角度,這叫外溢效果,帶動了許多產業;但從負面來看,則形成資源排擠效應。

台積電在征戰世界的同時,也應把台灣帶起來。遠見蘇義傑攝影

台積電在征戰世界的同時,也應把台灣帶起來。遠見蘇義傑攝影

台積電有天命,就像蜘蛛人一樣,注定要改變台灣未來的命運。其他人沒有資格為台積電出謀劃策,台積電俯視世界,有自己的盤算。但就像約翰.甘迺迪總統所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與其被動地採取臥虎藏龍策略,現在是台積電主動出擊龍騰虎躍的時刻,在征戰世界同時,應把台灣也帶起來。

台積電如何把台灣帶起來? 

要達成這個目標,台積電必須做幾件事:

第一,業務可更多元。

專注本業是傳統企業管理原則,但在新經濟時代已不適用,新技術不斷出現,每一個企業都要學習「跨界」。

南韓樂金集團子公司「LG新能源」即將上市,規模有史以來最大,為全球電動車電池龍頭,市值可能成為南韓第三大;三星旗下三星生物科技,已是南韓最大生技公司,去年爭取到莫德納代工。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深度與廣度是企業戰略的取捨,台積電既可挑戰半導體技術極限,也可跨入新領域,事實上以台積電能力,應可兩者兼具。

第二,可分拆新事業部門或投資其他公司。

新事業不宜和原有業務混在一起,否則無法受到重視並取得資源。未來不論AI、雲計算、自駕車、元宇宙,都有龐大潛力。台積電當年由飛利浦和台灣傳產轉投資,現在可如法炮製新事業。

以台積電格局,可透過合資加速成長,在每個新領域,都有機會打造世界級公司。近期索尼入股台積電日本、三星和現代汽車結盟,均為異業結盟典範。

第三,積極打造生態系平台。

生態系有門檻,臉書元宇宙、鴻海MIH、谷歌安卓都以龐大資源做後盾。未來晶片、AI、5G是基礎建設,可整合產業應用;台積電應優先打造新能源生態系,解決台灣缺電危機。

第四,協助台灣企業走出去。

台積電全球布局,供應鏈也要外移,但除非台積電主動協助,否則中小企業將遇到很大挑戰。

台積電不只是外商代工夥伴,也不應淪為中美地緣政治的籌碼,台積電是台灣未來造局者,TSMC=「Taiwan System Mobilization Consortium」(台灣系統動員聯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原載於1月20日聯合新聞網,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數位專題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近年「海線五雄」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和大肚迅速崛起,能源、高科技、金融業紛紛進駐,龐大投資額正湧向海線城市,市府的「富市臺中」計畫,大力招商,讓海線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廊帶。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