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新境
四十一歲的派特.米爾斯,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做秘書。一天早上,她起床後感到手臂酸痛、手指發麻;她想自己大概感冒了,不過是一點點不舒服,並不礙事,還是決定去上班。
抵達辦公大樓,在走廊上走著,她感到越來越不舒服;身邊的朋友拉起她的手腕,竟摸不到脈搏,立刻送她到心臟病科。醫生診斷是心臟病發,給她服下溶解血塊的藥物。而在同時,派特的心臟停止跳動,全靠電擊使它恢復功能。
幸好服下去的藥即時發揮效用,派特的命救回來了。醫生告訴她:「如果你早上決定留在家裡,病發時你連電話都構不到,也來不及打。」
派特的幸運不僅由於病發時醫生就在咫尺,更是由於近年來醫學界對心臟病的肇因、預防和治療,有了更深、更多的瞭解。
血塊才是殺手
心臟病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從每個人的生命早期開始,動脈內便已出現脂肪層,隨著膽固醇和其他有機物日積月累附著其上,形成一些蠟狀的斑塊,使動脈內部日漸狹窄、硬化。
幾年前醫學界還認為斑塊引起的動脈硬化是心臟病發的主因,但是今天他們發現心臟病人在病發時,血小板會在斑塊表面凝結薄塊,幾小時內,紅血球和血小板凝聚的纖維素所形成的血塊,就會完全地阻塞動脈,造成部分心肌壞死,而引發致命的心肌梗塞。 自從醫學界確認血塊才是引致心臟病發的真正殺手,就開始嘗試以各種方法清除心臟冠狀動脈中的血塊。
今天醫生可以用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在病人出現徵狀的四小時內,就找出血塊所在,然後以溶血劑挽救病人的生命。
一九八六年,義大利醫生試驗發現,如果在病人發生徵狀的一小時內給予溶血劑鏈球菌素(streptokinase),死亡率可減低四七%。如果一切處理得當,醫生甚至可以使已有徵狀的病人完全不發作。
新的實驗進一步發現,如果在病人心臟病發作時,立刻同時給予鏈球菌素和阿斯匹靈,更可使病人的死亡率減低五0%。
阿斯匹靈的預防功效
今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通過一種新的溶血劑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可以直接注射靜脈,病人幾乎立刻可感到全身舒暢,甚至忘了自己為何來到醫院。
雖然TPA、鏈球菌素和其他溶血劑價格高昂,但是病人可在兩、三天內出院,經短期的休養後即可恢復正常工作,合計起來仍是划算的。
最近,醫生又發現價廉的阿斯匹靈具有溶血劑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心臟冠狀動脈疾病。
血小板具有黏性,因此容易凝成血塊。阿斯匹靈則由於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使血小板的黏性降低,進而可以避免血塊凝成。
許多醫學試驗都發現,發過心臟病、常有胸口疼痛或絞痛的患者服用阿斯匹靈,可以影響血小板的功能。服用阿斯匹靈可使心臟病復發率降低二一%;它對腦動脈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病患也有效。
阿斯匹靈還能幫助健康的人預防心臟病。一九八三年,兩萬兩千名身心健康的醫生自願接受試驗,一組人每隔一天服一粒百服寧(Bufferin,一種阿斯匹靈緩和劑),另一組服用一種安慰劑。結果第一組得心臟病的有一0四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有五人;第二組得心臟病的有一四八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有十八人;第一組得心臟病的機會比第二組少了將近二分之一。
但是服用阿斯匹靈並非全無危險。在第一組中,罹患腦溢血的比率略高於第二組。這是由於血液凝結功能因服用阿斯匹靈而受損。
治療新法
因此醫學界認為服用阿斯匹靈仍須謹慎,有易出血症候者,例如胃潰瘍病患,就不宜採用。而且如果服用阿斯匹靈過量不但提高出血的危險性,還可能減低預防血塊凝結的功能。
隨著醫學科技的突飛猛進,十多年前,尚被認為難以預防和治療的突發性心臟病,今天已有了有效的療法,而更新的方法仍在試驗中。
例如透過穿入皮膚的光纖導管,用雷射光清除血管中的血塊,就是一種革命性的嘗試。這種治療法可以完全免除病人手術的痛苦。
目前雷射手術還只能在腿部較粗的血管進行試驗;困難在於雷射光很難對準一顆跳動的心臟,準確地清除血塊,而不致誤穿了血管壁。
另一種試驗中的顯微手術,是用一根導管末端的刀片,轉動著刮去血管壁上的斑塊。這個方法現在也只用於腿部較粗的血管,但是醫學界人士相信在一、兩年內,這些新的治療方法就會發展成熟。
對心臟病人而言,未來是充滿希望的。新的手術和新的、更便宜的、更有效的藥會一一發展出來。但是醫生警告,心臟病發時,病人獲救復原的機會,完全視心肌壞死的程度和血液恢復循環的速度而定,因此治療的時機重於一切。
所有的治療方式都需要病人的合作,才能成功。偏偏有太多人忽視心臟病的警號--胸口疼痛、手指發麻、噁心、冒冷汗,以致錯失了治療的時機。
對這些人,美國杜克大學的心臟病研究員克利夫說:「只有一句忠告--心臟病有藥可治,但是從發病的那一刻起,每一秒鐘都是寶貴的。」
阿斯匹靈不是萬靈丹
雖然阿斯匹靈是最安全、應用最廣泛的藥品之一,但是寄望服用阿斯匹靈以減低心臟發病率的人,應該先諮詢他們的醫師。因為阿斯匹靈可能引起反胃及內出血,出血增強了中風的危險性;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也可能因此休克。
對於可以安全服藥的人,醫生建議:
阿斯匹靈不是萬靈丹。抽菸是導致心臟病的頭號殺手,戒煙、降低膽固醇或運動,有阿斯匹靈無法替代的優點。
通常一片阿斯匹靈的含量是三百二十五毫克。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隔一天服用一片阿斯匹靈,已足以防治心臟發病,毋須過量服用。「每天服用不僅無益,還會提高副作用的危險性。」參與此項研究的心臟科專家高哈柏表示。事實上,有些專家相信服用過量,甚至會抵消阿斯匹靈原有的療效。
阿斯匹靈分成三種類型;原型、緩和型及膠囊。緩和型添加了抗酸劑,可以減少胃出血。膠囊可以完整地通過胃部,在小腸中溶解,減少對胃的傷害。為了幫助患者定時定量地服藥,一些製造商推出按日包裝的阿斯匹靈。
雖然未列入研究報告,但是一些常用的止痛劑,Advil 及Nuprin也有防止血凝塊的功效。另一種止痛劑Tylenol就沒有這種神奇的效果了。
(曹郁芬譯自Newsweek)
預防有道
心臟病,在美國是健康的頭號殺手。美國心臟學會預計今年全美有一百五十萬心臟病患,其中五十四萬人將會死亡。
心臟病在台灣也是相當常見的疾病。民國七十五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民眾將近一萬人,占死亡率的一0.六%,是台灣地區死亡因素的第四位。
針對心臟病的幾個主因:高血壓、血脂肪(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醫學界提出各種積極的預防方法。
膽固醇的警告
美國醫學界和食品營養界自去年底開始,公布了一些預防心臟病的食品和藥物,包括一種新出品的脂肪替代物Simplesse。全國膽固醇教育小組提供的指導綱領,鼓勵二十歲以上的美國人都來接受血液膽固醇的檢查。醫學報告也建議中年人每隔一天服一粒阿斯匹靈。
然而也有部分醫學人士擔心過多的建議會使大眾無所適從。膽固醇的警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過去醫學界說,魚腹上的油脂會提高膽固醇,現在又發現它其實可降低膽固醇;以前認為酒對膽固醇有害,如今則建議適量的酒無害反有利。
甚至究竟膽固醇本身對人體有利或有害,近年來的醫學研究也有新的發現。原來膽固醇有許多不同的種類,以其中最重要的兩種而言,低濃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s,LDL)由於會在血液中生出膽固醇,而被認為是「壞種」。
高濃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HDL)卻能將膽固醇運回肝臟,在那兒消化、除去體內過多的膽固醇,因此被視為「好種」。兩者之間是否平衡,就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可能罹患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指標。
一九八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麥可.勃朗和約瑟夫.高德斯丁博士研究發現,一個人體內低濃度脂蛋白含量的多寡,不僅與攝取的食物有關,遺傳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既然遺傳由不得自己,只好在飲食上下功夫了。
中美飲食習慣不同
他們建議凡是體內膽固醇指數在二00~二三九之間的人,應該開始減少攝取食物中的脂肪;指數在二三九以上者,必須趕快去檢查自己體內兩種脂蛋白的平衡度,必要時,可能得找醫生,服用降低膽固醇的藥。
避免食用飽和脂肪已是醫學界的共識。美國一般人在日常飲食中,從脂肪所攝取的熱量約占全部熱量的四0%,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減至三0%。
這對美國人而言並非易事。他們所吃慣的牛排、漢堡、乳酪、牛油、牛乳等食物中無不含有過飽和脂肪。有些人少吃肉,卻吃了更多的乳酪;調查顯示美國在過去幾年中,紅肉(牛、豬、羊等)消費量減少了,乳酪卻增加了二0%。
有些人又矯枉過正。有些父母自已禁忌脂肪,認為孩子也該多吃蔬菜少吃肉,點心更在禁絕之列,結果造成孩子營養不良。
戒菸、運動是預防方法
榮總營養室主任章樂綺認為,中國人的問題並不如美國人嚴重。中國人由於烹飪和飲食習慣與美國人完全不同,例如肉類一般習慣切細、青菜炒過或煮過,因此吃下去的肉少而菜多,脂肪攝取量原本就只在三0%左右。如果依照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只要少吃醃製食物,應不必憂慮膽固醇過高。
問題是,近年來台灣民眾的飲食習慣受到美國作風的影響,吃得越來越不健康。西式速食使中國人吃得太油;汽水、果汁、西點麵包則使得不好甜食的中國人開始越吃越甜。太油增加膽固醇,太甜則易胖,兩者都與心臟病的成因有直接關係。 然而章主任並不主張刻意採取健康飲食。她笑著說:「中國人喜歡二分法,希望醫生明確地告訴他,什麼可吃、什麼不可吃。其實除了毒藥真的不可吃之外,並無絕對不可吃的食物。」
然而節制飲食並不是預防心臟病的唯一方法。禁菸和運動也同樣重要。
吸菸會降低體內的高濃度脂蛋白、加速動脈血管硬化、增高血壓,並使心肌缺氧,因此即使一天只吸幾支也一樣有害。
哈佛醫學院一項針對婦女所做的調查顯示,女人如果一天抽四支菸,得心臟病的機會比不吸菸的人增加一倍;如果一天吸二十五支以上,得心臟病的機會將暴增五倍。
一旦戒菸,吸菸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五年內即可恢復正常。因此醫學界極力鼓勵大家戒菸,畢竟與長期節制飲食和運動比起來,戒菸還算是最容易的。
運動可以促進代謝作用、增加高濃度脂蛋白、預防動脈血管硬化、保持不發胖,還可以儲備體力,在萬一心臟病發作時,產生側肢循環作用,減少心肌壞死的部分。運動對治療輕微的高血壓也效果顯著。
專家建議,一個正常人一週應做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運動量應使自己至少能流汗、喘氣。但是在開始時可以從每天半小時快走做起,日後再慢慢增加運動量。不過一週三次的運動已經足夠,超過並不會有額外的效果。
不必太過焦慮
無論運動、節制飲食或服用阿斯匹靈,都不一定對所有人有效。重要的是,每個人必須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中山醫院內科主任王榮樞建議,屬於心臟病高危險群(抽菸、體重過重、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家族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者,都應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年滿四十歲者,即使並未感到不舒服,仍應事先檢查,建立個人的基準檔案,以為日後比較、參考。
對於各種預防心臟病的方法,王醫師也不鼓勵一般人任意自行採用,尤其是服用阿斯匹靈,更因為個人體質、健康狀況不一,為了安全和達到最好效果,仍應先請醫生評估後,再做選擇。
他同時指出,焦慮也是心臟病重要成因之一。因此為預防心臟病而煩惱過甚,並沒有好處。正如章樂綺所言:「享受美食只要不過量即可,不必刻意避免什麼食物,否則人生不是太沒樂趣了?」
(本文部分取材自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