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否?

符芝瑛
user

符芝瑛

1988-05-15

瀏覽數 15,600+

孺子可教否?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6月號雜誌 第024期遠見雜誌

大多數父母以為,如果刻意訓練,孩子在坐起、抓物、走路等方面的發展,會比完全不管他們來得快。但許多幼兒心理學家指出,孩子身上的基因自然會發出一些訊號,刺激他們發展各種能力,任何環境的刺激或父母的哄誘都不能改變這些訊號產生的順序。

贊成這套理論的說法不時出現在報章及學校教科書上,作者最常引述下面兩個典型的實驗。

這兩個實驗都是在一九三0年代初期做的,各以一對雙胞胎為對象。研究結果證明:即使把幼見所有的人際互動部隔絕,也不會長期影響他們身心的成長;相反的,積極訓練也不會加快他們發展的速度。

以雙胞胎作實驗品

這兩組研究都於一九三二年展開,一組由當時擔任維古尼亞大學助理教授的丹尼斯主持;另一組則由當時足紐約長老會醫學中心研究員的麥克羅主持。兩位年經的心理學家,後來都成了心理學界大師級的學者。

在妻子的協助下,丹尼斯以一對異卵雙胞胎--黛兒和蕾做實驗對象。這對雙胞胎女嬰來自巴爾的摩的清苦家庭,剛滿月不久就住進丹尼斯的家中,住了約有一年。

在一九三五年出版的「遺傳心理學」季刊中,丹尼斯發表了黛兒和蕾的研究狀況。她們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十一個月大之前,沒有接觸過玩具;為了不給她們坐起來的助力,讓她們大部份的時間都躺在小床上,前六個月,丹尼斯夫婦總是表情木然的出現在她們的面前,既不微笑也不蹙眉,更不拍撫逗弄。兩張小床之間甚至用簾幕隔開。

嬰兒發展與環境影響

過了三年,丹尼斯又在同一刊物上宣佈:「頭一年中,嬰兒的成長自有其不可改變的順序,不受環境影響。」為了支持這個論點,他進一步說明黛兒和蕾自然發展出見人會笑、抓自己小腳放進嘴裡、聽到大聲響會哭等能力;而各種能力發展出來的年齡,和其他四十個在正常家庭中撫育的孩子差不多。

但同時刊登的一張圖表即顯示,黛兒和蕾在爬行、坐超與站立等基本能力上,比一般孩子的發展慢得多,丹尼斯雖然補充,黛兒和蕾花十四個月大的時候很快就趕上了其他的幼兒,但另一份資料指出,她們四歲的時候,蕾的智商只有一0七,黛兜則低到七0。六歲時的體檢報告顯示,黛兒左邊的肢體有部份麻痺的現象。

丹尼斯似乎蓄意否認黛兒的發育遲緩與他的實驗有關,而歸咎於她先天上器官的缺陷。

直到一九七六年丹尼斯逝世,他未再發表關於這對雙胞胎的進一步資料。一九五一年僅在筆記本上寫道:「研究結束後,黛兒和蕾並沒有回到母親身邊,因為她對這雙女兒已經情感淡漠。她們有時被善心的親戚收容,有時則流落到兒童福利機構。」

麥克蘿的實驗對象,也是一對異卵雙胞胎--強尼和吉米。他們來自布魯克林區的一個清寒家庭。

【趁遠見週年慶訂,一年送半年】中階主管必收>>看懂產業趨勢,升遷與轉型的關鍵利器!

在研究中,吉米被列為「控制組」,受到許多限制;對於強尼則給予大量訓練,麥克蘿描述:「吉米一次不許玩兩種以上的玩具,多半時間都靜靜躺在小床上。」

這個研究在麥克蘿的實驗室裡進行,但一星期只做五天,一天八小時,總共進行了兩年。其餘的時間他們還是和家人住在一起。

行為可以訓練加強

一九二二年,麥克蘿在「心理櫥窗」雜誌上說,強尼在抓物、站立和坐起等方面都不見得勝過吉米,她認為:「某些基本能力不會因受到限制就消失;有些行為則可以透過訓練加速發展。」例如強尼不滿一歲的時候就敢爬六十一度的陡坡,也會游泳和溜冰,同一時期「吉米的膽子卻很小,體能方面的表現也不佳。」

兩年之後,麥克蘿對吉米施以密集的訓練,希望他能急起直追,但除了騎三輪腳踏車以外,吉米還是樣樣不如強尼。一九四二年,這對雙胞胎十歲的時候,麥克蘿在「紐約時報雜誌」上寫著:「強尼的身體狀況一直比吉米好,這也不是說強尼一定就跑得比較快或爬得比較高,而是他總顯得輕而易舉,絲毫不勉強。」

八十八歲的麥克蘿目前住在紐約州,她強調她從不諱言強尼在小時候所受的測驗對他有所幫助。上一次的測驗是在他們二十二歲那年做的,結果強尼的表現還是比吉米好。

另一種訓練萬能論

在這兩個研究結束了數十年後,一位年輕的心理學家瑞澤向他們提出了挑戰。

一九七三年在紐約大學攻讀心理學博上的瑞澤,知道了這兩個實驗,但對實驗的結論頗不以為然。剛巧不久前他太太才生了一個孩子,他怕自己對孩子過份關心,實驗起來無法客觀,於是把孩子交給他的指導教授研究。瑞澤說:「我不相信他們的研究結果,除非親眼所見。」

他一向力主環境刺激對幼兒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若剝奪了這些環境刺激,將使孩子長時期趕不上別人,且很難扳回頹勢。他同時重新檢視了前面兩個研究,並特別著重黛兒發展遲緩和吉米始終趕不上強尼的事實。一九八五年編入「應用發展心理學前瞻」一書,成為其中的一章。

他目前正計畫發表一篇追蹤這兩對雙胞胎近況的文章,希望找出實驗對他們造成的深遠影響。「應用發展心理學」雜誌的編輯西格說:「嬰兒應否受訓練是一個難以決斷的問題,瑞澤提供的論點可以平息這種爭議。」

實驗心理學派的先軀、丹尼斯和麥克蘿的舊識哈特說:「今天我們絕不能再做同樣的實驗了,當年他們之所以會做,是因為不知道那將對孩子產生永難磨滅的創傷。」

耶魯大學教授季格勒警告說,瑞澤篤信的訓練萬能論可能產生過猶不及的後遺症:「要父母完全放任孩子固然不對,但叫父母拚命把平凡的孩子變成天才,對孩子也是很大的傷害。」

(摘譯自Scientific Americ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