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投資台灣,先投資南科

施束鍾
user

施束鍾

2003-03-01

瀏覽數 17,250+

要投資台灣,先投資南科
 

本文出自 2003 / 3月號雜誌 第201期遠見雜誌

主持人 : 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總裁 高希均

與談貴賓: 中央政府代表——經建會法協中心主任 何俊輝

交通部航政司司長 李龍文

地方政府代表——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企 業 代 表——燦坤集團總裁 吳燦坤

奇美電子副董事長 廖錦祥

南 科 代 表——南科管理局局長 戴謙

引言暨主持人——高希均教授

回顧過去四十年來,台灣由農業經濟漸漸走向勞力密集,再到今天的高科技產業,如今每人年所得已達1萬3000美元,排名在全世界前二十五至三十名。然而儘管目前仍面臨許多機會與挑戰,未來要與世界競爭,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必須加速凝聚對重大爭論性議題的共識,尤其要能採取行動,強化「執行力」。此際台南縣長蘇煥智所提出的「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是一個有創意的構思。

台南縣縣長——蘇煥智

提升台灣國際物流競爭力,

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勢在必行。

南科,做為南台灣發展龍頭的代表,不應局限於台南科學園區,而應擴大解釋,以南科做為整個南部科技產業聚落,是故,討論南科就等同於探討南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觀乎台灣目前發展現況,幾乎只用到新竹到台北此一區塊,而中南部在朝向高科技與提升競爭力的發展卻面臨困境,傳統產業的外移境況,幾可以空洞化比擬,再加上農業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無異是雪上加霜的雙重打擊,因此目前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提升關鍵正在中南部的發展。

南科最大危機,在於被全球高科技分工體系跳過。

儘管目前南科尚存在許多有待突破的困境,然而在企業長期努力下,年產值現已超過新台幣1000億元,進駐廠商高達九十五家,比起過去的竹科發展速度快許多,但若與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周邊的高科技園區相比,其競爭力仍值得觀察,因為儘管南科的高科技技術層次較高,但最大危機在於它在全球高科技體系的國際分工中,卻被跳過。

因此,在走向全球接軌上,南科有三議題必須加以重視:第一是國際物流競爭力,如何從973(97%以上的產品必須在三天內送達客戶手中)到982再到991。交貨速度愈慢,產品的價格與風險就愈高,南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必須解決國際物流問題,貨物一定要在距離機場一小時內可送達處才有國際競爭力。第二是如何強化地區R&D(研究發展)的力量;第三是必須具有提供生活機能的高度潛能。因此在南部另建一國際機場的確有其必要,不僅能引進更多R&D,也有助於提升台灣競爭力。

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可望為現有發展困境解套。

中正國際機場設計乃以客運為主,非為物流所規劃,以致國際航空物流中心欲在此處尋求一物流港口有其困難。

再者,目前全世界的最新運送機型為A380,其數倍於現有機型的貨運量,能大幅降低航空貨運成本,但需長達四千公尺跑道方能起降,據知現國際訂量已有一百台,若未來此機型成為國際航空物流的標準機種,中正機場的跑道限制將無法勝任,而七股「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的設立則可根本解決上述問題。

且周邊高達上千公頃的土地係國有財產,無土地徵收等問題,開發成本低,採民間與國際資金投資的開發方式,亦可吸引外資進入,甚至再造一迷你香港,始能真正帶動中南台灣的經濟發展,躍升國際舞台。

南科管理局局長——戴謙

南科現有挑戰在於優質環境建構,

興建七股國際機場即為其中一環。

南科自今年1月26日正式掛牌成為管理局後,管轄範圍包括嘉義以南所有科學園區,而管理局開宗明義的目標,即在於做好服務工作。

相較於竹科草創時期三千寵愛集一身,南科今日的挑戰,即面臨諸多寵愛分割;再加上長期以來的南北不均衡發展,多數企業仍認為北部才是首善之區,以致現今竹科進駐廠商依然多於南科。

就目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看來,竹科已無擴張腹地,中科尚處環境評估、土地徵收的階段,唯有南科,不但有充足優質土地,亦不乏技術資源及周圍運輸網絡的連結,過去外界對於高鐵震動帶的疑慮早可以建築工程解決;且人才方面,在建構出優質產業環境後,自會回流,因此南科不是沒有人才。

優質環境的建構與相關法令鬆綁,是南科現有挑戰。

在產值上的表現,甫成立六年多的南科現有年產值已高達1031億元,相較於過去竹科成立第十三年870億元、第十四年1290元億的年產值,南科的成長顯然要快許多。

半導體、光電、資訊等三大產業聚落也已明顯成形,南科並可說是目前世界12吋廠最密集的地區,更讓人看到這塊土地的希望。此外,南科的另一項珍貴特質,在於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址,讓人不只看到高科技發展,更看到台灣的文化生命力。

因此南科的現有挑戰在於優質環境的建構,包括因應國際化修改相關法規,如外僑學校的設立應鬆綁,並興建七股國際機場。尤其是未來2003~2006年這三年,將是南科發展的關鍵期,這些應該做的建設,不僅僅是為台灣未來發展,如同台南縣對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早已超過區域發展,而是一項重要的國際事業。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奇美電子副董事長——廖錦祥

有備而來,才能取得發展先機,

七股國際機場正是一個機會。

這些年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逐漸在世界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半導體、光電、資訊產業聚落的成形,加以台灣面對東北亞、東南亞、中國大陸進出門戶的地理優勢,若能在現有的資金、人才、研發技術下,強化物流發展,很多產品可望在世界取得領導地位,而七股國際機場的興建正是一個機會。尤其是國際間對貨運效率的要求,已漸漸由955(95%以上的產品必須在五天內送達客戶手中),轉向983(98%以上的產品必須在三天內送達),再到991(99%以上產品必須在一天內送達的嚴苛挑戰),因此在現在大量資金外流的情況下,台灣要拚經濟,必須把投資環境做好,企業才可能根留台灣,甚至引進更多外資。同時政府做決策必須要快且馬上執行,對未來經濟發展才能產生帶動作用。

LCD TV(液晶電視)是未來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好機會。

南科一半產值為光電產業,是台灣近來的發展重點,即政府的「兩兆雙星」計畫。筆記型電腦、顯示器等產品皆來自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所製造,去年一整年全台產量達世界34.7%,僅次南韓,而日本因生產成本過高漸退出市場,是台灣取而代之的好機會。且TFT-LCD可望在今年發展液晶電視,雖然生產成本較高,但成本一降低,未來市場將急速擴大,保守預估,屆時全世界一年約有一億三千萬台以上的需求量,2006年,美國可能全面替換傳統電視,歐洲最晚2010年會全面轉換過來,商機龐大。台灣高科技發展的經驗與實力,又值此電視發展的起步階段,台灣更應把握機會,配合南科光電聚落及七股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做好整體規劃。

燦坤集團總裁——吳燦坤

發展知識經濟、提升研發能力,

才是台灣未來躍升國際舞台應走的路。

1976年燦坤以5000元起家,憑藉的就是希望能為家鄉盡一份力量。台南雖然小而封閉,但最大的優點在於核心能力的建置,尤其是附近有成大、中山大學提供人才培育。燦坤自成立以來對於專業經理人才的培養也不遺餘力。唯一有待改善的是南部的生活環境,應還有再建置空間,而國稅局三不五時的查稅擾民,對外國企業進駐恐亦有負面效應。

企業的成長與變革,是面對多元跨國企業之重要核心能力。

燦坤自1978年起為飛利浦代工,並從跨國企業得到很多啟示,面對跨國企業經營的多元與多變,企業自身成長與變革是很重要的核心能力。目前我國國民年所得雖已達到1萬4000美元,我們的製造研發能力還未超過整體產品製作的25%,顯然落後歐美。因之未來欲尋求產業的永續發展,應以知識經濟為主,研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以燦坤為例,目前燦坤每三個月舉行一次產品發表會,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個新產品,此研發創新能力更可以由去年專業經理人高達兩萬六千五百的總飛行時數得到驗證。且燦坤現雖在大陸有上千名員工,台灣只有四百人,但大陸的製造技術還是由台灣研發而來,大陸成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無法避免,但台灣做為資本市場的母公司,工業設計、知識經濟,才是我們未來躍升國際舞台應走的路。

經建會法協中心主任——何俊輝

「人流、錢流」之外,更需「物流」等三流運作,才能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

中央在政策制定時偏向通盤性及周延性考量,相較於二十年前竹科尚無太多競爭對手,故可用完全不同模式創造出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舉世聞名的發展模式。南科的挑戰在周遭眾多競爭對手的出現,連中國大陸都在複製它的經驗,因此整合的速度快慢即攸關南科的競爭力,尤其是一般普遍認為政府的公共建設經常趕不上民間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現階段台灣經濟發展更必須由僅強調「一流」的物品流通,加入「人流」「錢流」等「三流」運作,才能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

就南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而言,竹科從1990年年產值約占國內GDP(國內生產毛額)的2.5%,到今日的7%,在近來台灣GDP半停止狀態下,其發展仍遠超過國民所得的成長速度,而南科雖然僅運作六年,其成長速度幾為竹科的一.五倍,以此發展趨勢,到2008年,其年產值即可能達到全國GDP的3%~4%,這也是為何南科的發展必須獲得討論與重視的原因。

因應整合新國際競爭局勢,南科定位更需釐清。

而在時下強調整合的國際競爭局勢下,南科發展是否應依循竹科模式前進,應有更明確的發展定位。同時,因應「991」的國際貨運速度要求,與全世界年貨運量第一的兩百三十九萬噸相較,目前中正機場尚不及其二分之一,南科的規劃是否應走向完全以貨運轉運為主的規劃設計,以彌補高雄小港機場夜間無法起降等限制,也待進一步釐清。

自由港區把國內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無法完全協調的事項,透過單一窗口設計運作,進而可在同一區域內達成貨物製造、轉運、進出口、加工的效益。此計畫若能落實,將來亦可運用此一「模組化觀念」,將此經驗複製到其他地方,成為落實政府推動台灣成為全球營運中心計畫的延續。

交通部航政司司長——李龍文

七股機場計畫,符合世界國際機場

規劃五大趨勢,仍有困難需克服。

蘇縣長在七股建機場的計畫,是有遠見、有魄力的作為,且以台灣南部發展的整體評估,亦符合時下規劃國際機場的五大趨勢:預留足夠擴建空間、結合物流製造業增加貨運設施比例、提升轉運便利、增加更多商業服務機能、連結地面運輸發展成運輸中心,能帶動未來兩岸直航、觀光、貨運,及平衡南北雙向發展等需求。

南部另建一國際機場有其必要。

據估計,現有中正機場平均每年七百八十四萬人次的客運量,到2021年,將達到一千一百四十三萬人次,2031年,更可能高達一千五百四十八萬人次;在國際貨運量方面,到2021年,年貨運量可達七十二萬噸,但到2031年,即倍數成長為一百二十七萬噸,且比較全國與中正及小港機場的年平均客貨運量成長率亦可發現,小港機場均超越中正機場,但未來高倍成長的客貨運量不但超過現有小港機場負荷,且在宵禁、腹地範圍、跑道長度等限制下,及可能面臨的土地取得困難、噪音抗爭等問題,在南部另建一國際機場的確有其迫切與必要。

七股「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亦有幾點需再評估。首先是此機場的興建恐與民航局既有發展政策方向存在落差,次為台南貨物航運量是否已達國際航空貨運標準,三為七股鹽灘地質的穩定度與承載率亦需思量,以免重蹈日本關西機場屢遭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每年需花大筆經費維修的覆轍。最後,要考慮是否影響黑面琵鷺自然生態,及興建後,其與高雄岡山機場、嘉義水上機場的空運重疊問題,因此此案是否可行未來仍有長路要走。

結語:

與談的產官界代表普遍認為,欲進一步締造南科躍升國際舞台的發展機會、打拚台灣經濟二次奇蹟,必須建立一優質的產業環境,而台南縣縣長蘇煥智所提的「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目前仍有若干策略性與技術性問題待克服,但仍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除了朝向知識經濟、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在人流、錢流之外,走向提升國際航空貨運物流的大方向,應是無庸置疑的。(施束鍾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