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即將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突然決定要考研究所,問他為什麼?他說,「找不到事在家做『寄生族』,不如上大五、大六。」
據報導,日本的年輕失業族中已形成一群「單身寄生族」,這群近百萬的年輕世代是職場逃兵,他們有的靠父母的家產,打打零工,到處旅行遊蕩;有的根本就是潛伏在家裡、晚上才出來活動的繭居族。他們失去了工作的熱忱,缺乏生命的鬥志,毫無生產力,幾乎是社會的毒瘤。
廣達電子負責人林百里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到,「我覺得這一代的年輕人比我們那一代可憐,因為他們找不到目標、理想。」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未來想做什麼?也不清楚走哪一條路,是快樂的,是有意義的。
最近讀了《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六十七封信》一書,對不同世代年輕人追求理想的差異,感觸深刻。這本書是六十七位海外獲得「傑出人才講座」回國的學者,寫自己進入研究領域,得以發揮所長的歷程。
他們都是學界翹楚,終身投入研究,共同的特色是對探索真理的熱忱,和永不懈怠的毅力;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十分明確,都不是一般的金錢和名利。
專長凝態物理和同步輻射的陳建德說,「在我內心深處仍存在著發掘人類未知真理的強烈渴望……當自己發現一小片前人所不知道的真理時,那種喜悅是無法言喻的……」
中研院地球科學院士李太楓在書中告訴年輕人,「不能賺錢是真的,但如果你真正有興趣的話,一點也不辛苦。試想你的嗜好是製作飛機模型,有人提供資源讓你盡情去玩模型,你會覺得辛苦嗎?」
獲獎的台大化學系教授牟中原,寫出他那一代年少時的求知心態,「我小時候,沒有電視、電話,更別說網路,念書時也沒有補習過。我們有較多時間從容的摸索出自己對世界事務瞭解的方式。」
做為老師,他同情這一代學生,「面對快速變化轟然而來的世界;他們選擇太多、理想太少,能夠堅持的餘地不多。」
他又寫道,「理想很抽象,但活得愈久,愈會覺得它的實在;它起於夢想,逐漸轉化為信念。」
同樣身為老師的交大比較文學教授周英雄則告訴年輕學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微弱清晰的聲音,不時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經常與它對答……那麼可以避免渾渾噩噩虛度浮萍的一生。」
六十七封信,字字箴言,目的就是讓今天的年輕人找到人生興趣和求知樂趣,不要渾噩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