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過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楊麗君
user

楊麗君

2003-12-15

瀏覽數 20,650+

過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本文出自2004理財特刊

每次想到要維持每個月5萬元支出,退休後至少要準備一百萬美元以上的本金,不禁也會有些煩惱,」隸屬年薪500萬元以上高薪一族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江威娜,語出驚人地說。

正值壯年,從事金融市場當紅的信用卡業,有一份人人艷羡的高薪,先生開設一家電子周邊設備工廠,兩個女兒逐漸長大成人,在一般人看來,人生似乎凡事都在江威娜的掌控之中。

擁有兩棟房子,身邊有數百萬元的存款,也投資了幾支共同基金,公司也有為員工設置的退休金計畫,儘管如此,因為仍未存足期望的最低100萬美元退休金準備,江威娜仍然感到些許的不安。

原來,愈活愈老的未來趨勢,景氣低迷下的投資高風險時代,以及利率愈走愈低的零利率恐慌,不僅僅讓升斗小民紛紛感染退休鬱卒症候群,甚至高薪一族的江威娜,也無法倖免!

有退休俸可領的軍警公教人員,是被公認為最不需要為退休憂愁的一群。但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只要想到自己的未來,心裡仍不免蒙上一層陰影。

以前,教職人員退休,可依年資領約七成至九成的月退俸;但是,現在的政治不確定性這麼高,周行一說,他不知道那一天一覺醒來,公教人員的退休福利就會被我們的政府取消或改變了!

高薪或有固定退休俸可領的人士尚且如此擔心,五年六班(指五十六年次)的宇通光電協理黃寶仁不禁說,「那像我們這種常常換工作,很難寄望公司退休金制度的人,豈不更加憂愁?」

《遠見》全民財富大調查顯示,對退休後生活的憂慮,已成為人民普遍的憂愁,有高達五成六的受訪民眾憂心退休後的生計。

很多上班族的心願是在四十歲或五十歲退休,不過,提前退休的願望已愈來愈難達成。《遠見》調查顯示,由於財務壓力日增,許多人必須一直工作到六十至六十四歲。

當被問及計畫幾歲退休時?多數的受訪民眾回答六十至六十四歲(20.3%)。其次才是五十五至五十九歲(18.7%),再其次才是五十至五十四歲(18.2%)(頁110表一)

調查結果發現,六、七年級生多希望五十至五十四歲退休,相較四、五年級多計畫在五十五至五十九歲,三年級生多計畫在六十至六十四歲退休,計畫退休的年紀,的確隨著世代的演進有降低的趨勢。

時間複利驚人

時間的複利效果相當驚人,周行一解讀,年輕人擁有很長的準備時間,如果能夠提早為退休理財規劃,年輕族群的確可望達成比父母輩更早退休的願望。

值得一提的是,以年齡別來分,四年級生也有二成希望「永不退休」,比例高居各世代之冠,三年級則只有一成八,五、六、七年級各有11.7%、6.9%、4.3%希望永不退休(頁110表一~1)。很明顯地,目前正邁入壯年的四年級,從工作中實現成就的工作滿意度也最高。

不過,整體而言,教育程度愈高、收入愈高、愈不擔心財務問題的人士,愈希望能早日退休。

交叉分析中同時發現,六、七年級的較年輕族群,或是大學或以上教育程度者,又或者是軍警公教人員、企業主、中高階主管,比較不太會去擔心退休後的經濟問題。

相對而言,月收入5萬以下,基層人員或是家管者,表示非常擔心退休後生計問題的比例最高;另外,就地區別而言,可發現中部地區民眾擔心退休問題的程度,也相對較高。

擁有多少退休金才夠?原本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基本需求不同,有些人可以1萬元過一個月,有些人至少要10萬元才覺得舒服。

調查發現,一成六的受訪者希望退休時能擁有1000萬元;其次有一成五的受訪者認為,能擁有500萬元就夠了;再其次是2000萬元,也有7%的人認為至少要3000萬元才夠滿足退休後所需。(頁110表二)

退休金的三大支柱

一般而言,老人退休後主要的財源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公保、勞保等社會保險的養老福利,雇主所提供的退休金,以及個人在退休前所累積的儲蓄或退休金準備。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符寶玲稱之為,「退休的三大支柱」。

政大教授周行一的母親是退休的公務員,周老太太退休後享有約當本薪九成的退休俸,生活不僅不需要周行一的資助,甚至週末假日與周行一全家人聚餐時,偶爾還堅持由她請客。

周老太太常常很驕傲地對周行一說,「兒子,我不需要靠你。」周行一看著母親邊付帳邊說這話時神采飛揚的面龐,心裡不由暗暗想著:「這才是所謂有尊嚴的老人生活。」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站在杜文田位於淡水五星級養老中心的窗口向外眺望,一望無際的淡海黃昏景色迷人,剛剛看完社區國劇表演,回到三十來坪舒適的「家」梳洗一番,不到六點鐘,自助式、多樣熱騰騰的晚餐早就在中央廚房的餐廳,等著他們夫婦即時享用。

偶爾,也可以在住房內的廚房下下廚,打打牙祭。杜文田和太太兩人同住所需付出的費用,單單是入住押金就要1000萬元,每個月還要繳交2萬9000元的管理費和伙食費。這筆高昂的養老支出,來自夫妻兩人分別自華航和經建會退休的退休金。

周老太太和杜老先生夫婦,分別因為每個月固定領退休俸,或退休時領有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可以免於退休後生計的煩惱。

然而,根據勞委會的統計,台灣的受雇勞工中,有40%的勞工不在勞基法保障範圍內,退休後無退休金可領;並且勞基法實施十五年來,有高達三分之一比例的退休勞工,領取退休金金額不到50萬元,明顯不足支應退休生活。

為了補足退休金「缺口」,個人可以儲蓄等投資理財方式,將錢存在銀行定存或購買基金、股票或債券等投資標的。此外,也可向保險公司購買個人商業年金保險以保障退休後養老之需。

退休後若想每個月擁有5萬元的可用資金,若以現在的年利率1.5%計,約需準備4000萬元的「本金」。今年才三十六歲的東華書局集團旗下馬可孛羅公司行政經理滕曉慧,年紀輕輕卻已輕易達成這項退休準備。

原來,她早在六年前(三十歲)時,就買下二十五年期,每年繳20萬元,預定保單利率約8%的年金保險,在她五十五歲後,每年即可領回60萬元,一直可以領到她身故。

滕曉慧可以年紀輕輕就免於退休後的生計操心,在於她很早就做了退休規劃,為自己準備了商業的年金保險。

根據本刊調查顯示,相較於目前採行的投資理財工具,「儲蓄」「投資股票、債券、基金」和「買保險」,是最多人選擇作為保障退休生活最主要的投資理財工具。退休後另覓一份工作,以維持生計,也是國人另闢退休財源的方式之一。(頁110表三)

造成退休後財源不足的風險,政大風險管理系副教授王儷玲指出,主要可分為活得太久的風險、投資風險、以及通貨膨脹風險。這三種不同的風險,不管是單獨存在或同時發生,都將導致個人在退休後可能沒有足夠的退休金收入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寶源投顧協理張翠玲指出,不論是否要求助於專家,退休理財個人應先考量四個問題:何時退休,退休後的居所,希望達到生活水準所必要的資金,以及解決醫療問題的健康福利。

鴻鈞理財顧問執行長林鴻鈞指出,解決醫療問題的健康醫療保險,是退休理財很重要卻常常被忽略的一環。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無法避免地會開始老化,因此擁有足夠的醫療保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否則一旦生重病或慢性病纏身,說不定會因此耗盡所有的退休基金。

退休理財不外乎三項因素的配合:儲蓄的能力、投資報酬率與時間。林鴻鈞指出,如果離退休的時間還很長,準備退休金的理財策略可趨於積極。

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投入太多的資金,就必須要找到較高報酬率的產品或者拉長投資時間。但是,高報酬另一面代表的可能是高風險,所以應該綜合考量自己的薪資水平及風險承擔度,而且不要做不合理的規劃。

尤其,退休金是一個人的老本,除了最好能設立專款專戶,和其他投資理財資金或戶頭分開,隨著退休期限的到來,理財操作也應以愈保守愈好的「保本」為主要考量。

吃掉你的房子

雖然國人普遍為退休後經濟問題煩惱,但是剛剛來台訪問的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席勒(Robert Shiler),卻勾勒出新金融商品創新,可為人們帶來在經濟動盪時代安身立命,經濟無慮的新美景。

席勒樂觀地指出,資本主義的利潤體制,會讓金融機構創造出如失業保險、房價保值保險等供個人掌握人生風險的新金融商品,讓人生不論就業或退休的生活,都獲得保障。

經濟學家席勒勾勒的美景,究竟是美麗新世界,抑或烏托邦?我們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得到這個新金融美景的到來,仍有待時間的印證。

但是類似席勒教授理念的「吃掉你的房子」、或「花掉兒女財產」的新興金融商品風潮,在歐美等國正方興未艾。

這類的新興金融商品和概念,主要是以退休族正在居住的房子為抵押品,由金融機構提供屋主一次領出或定期支領的養老金,在屋主過逝後,由銀行取得房子的產權。

該項新金融商品近年推出以來,單單是在英國,即得到數百萬退休人口的熱烈迴響,保守估計,英國退休族將居住的房屋抵押給金融機構換現,淨值已達7000億英鎊。

這類原本可在銀行貸得約六成以上房價的房子,在退休族仍居住,又要提前「兌現」的需求催動下,往往只能夠從金融機構換得約當房價四成的退休金。

莫怪英國媒體戲稱這類退休族為,「揮霍孩子財產」的SKI世代(Spending the Kids’ Inheritance)。 以目前台灣人民對退休的普遍憂慮,以及金融機構推陳出新各種新型態退休理財商品,除了儲蓄、投資股市基金、買保險養老等傳統養老外,可預期的未來,金融市場可供退休理財的「吃掉你的房子」「吃掉你的保險」等新選擇,可望愈來愈多。

(楊麗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