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給孩子理財釣竿

周華欣
user

周華欣

2003-12-15

瀏覽數 11,000+

給孩子理財釣竿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04理財特刊

十七歲的拉茱(Pooja Raju)今年將從紐約市的Benjamin N. Cardozo中學畢業,在即將上大學前的暑假,她得到一份彌足珍貴的畢業禮物。

手機?筆記型電腦?還是當紅少女歌手亞香緹的CD唱片?答案都不是。

在學校必修的經濟課中,拉茱和同學透過「薪水族」的角色扮演遊戲,學會了如何控制日常開銷,聰明地使用信用卡、以及提前做退休準備的重要性。

掌握正確的金錢觀,就是掌握財富。像拉茱這樣的孩子,手上多了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全靠學校、企業、民間教育團體組成的「鐵三角」;不管在教材設計、教師訓練、還是活動推廣,他們的聯手合作為理財教育持續添增活力。

兒童、青少年的成長時期,是價值觀建立的黃金時期。在低儲蓄、高負債、信用卡氾濫的美國社會,更需要提早進行金錢與理財觀的培養。

「愈來愈多民眾面對巨大的財務壓力,」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在2003年4月的演講表示。三年來的經濟不景氣,使得美國家庭負債2002年增加9%,創1989年來的新高點,個人破產申請案件也在2002年創下一百多萬件的驚人紀錄。

隨著自行投資(self-directed)退休金帳戶的增加,因投資失利而賠掉老本的例子屢見不鮮,儲蓄與投資的教育和培訓因此更形重要。

學習理財愈早愈好

「學習理財應該愈早愈好……,改善學生的基本理財技巧,將避免年輕人在成長後犯下難以彌補的錯誤,」葛林斯班說。

多項調查顯示,美國的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理財常識仍然不足。非營利組織全國經濟教育委員會(NCEE)最近的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二的美國成人和學生不知道通膨時期貨幣會貶值。半數成人和三分之二的學生不知道股市為一般人提供購買股票的途徑。二成五的受訪者搞不清「預算赤字」和「國債」的差別。

更嚴重的是,消費行為往往走在理財常識之前。根據消費者團體Consumer Reports調查,受訪的十二歲兒童中二成八不知道信用卡是一種借貸的方式,四成不知道向銀行貸款要付利息;然而,在十二歲至十九歲的學生中,超過二成的人擁有自己的信用卡或用著父母的附卡。

在生活中的親子互動,往往是教育理財觀念的最佳時機,但是上樑都不正了,如何能夠要求下樑不歪呢?民間社團American Savings Education Council的研究發現,家中有學齡兒童的父母能做到每月打平開銷、或付清信用卡帳的不到一半。

「父母通常不太願意跟孩子談到金錢,或許是因為擔心他們『知行不合一』。如果要教小孩妥善管理個人信用,自己應該做好榜樣,但就是做不到,」NCEE總裁杜維爾(Robert F. Duvall)對《紐約時報》表示。

加強兒童——甚至父母——的基本經濟和理財觀,因此成為迫切問題。2002年5月,美國財政部增設理財教育辦公室,旨在協調聯邦體系中的教育推廣活動,以提高國民的理財知識水準。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近年來,已頒布經濟學課程標準的州數快速增加,從1998年的三十八州成長到2002年的四十八州,其中十四州將經濟學訂為中學必修課程。此外,目前已有三十一州頒布個人理財教育課程標準,紐約州、伊利諾州、肯塔基州、愛荷華州更規定高中生畢業前需修習個人理財課程。

一般預期,未來各州將加快腳步,因為美國聯邦政府規定,2006年起所有的中學高年級生必須通過經濟學的資格考,而考試題目的三分之一包含個人理財。

推廣理財教育大家一起來

民間社團同時發揮草根力量,遊說學校將個人理財列入獨立學科、或者至少包含在數學、社會等必修領域。他們的目標:把以三個「R」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為四個「R」,也就是讀 (Reading)、寫 (Writing)、算 (Arithmetic)三大能力之外、再加上真實世界 (Real world)需要的經濟概念與理財技巧。

為了讓父母可以在家中更容易、有系統地教導小朋友,民間團體設計的教材不斷推陳出新,包括錄影帶、互動式網站、遊戲、模擬股市軟體、練習本等等。

像是在推動兒童理財教育而頗負盛名的組織JumpStart Coalition的網站上,父母可訂購超過四百種的理財教案,所有代銷的書面教材都會經過教育顧問嚴格的篩選,以確保內容的組織完整、客觀性以及獨立性。

理財教育的推廣也仰賴來自金融業的貢獻與合作。銀行、券商、信用卡組織等機構除了著眼公共關係的經營,更看好新世代的「錢途」,有意培養未來的客戶群。

美國銀行兩年前斥資320萬美元與NCEE合作,針對幼稚園到高中生不同年齡層設計一套「合理生活理財課程」(Financial Fitness for Life)課程,廣為學校採用,目前大約二十一州、近兩萬名的老師都已經受訓。

Visa U.S.A是另一個例子。它與近十家教育社團、消費者團體、媒體、少數族裔社團攜手推動Practical Money Skills.com理財教育網站,有英文、西班牙語兩個版本。其內容相當豐富,除了針對消費者的一般理財知識、供老師教學用的教案、父母金錢管理的小竅門、還有適合孩童的遊戲與活動。

「企業對於教育系統往往一無所知。聰明的企業會跟非營利組織合作,」JumpStart的執行長杜古維(Dara Duguay)對《紐約時報》表示。金融機構與民間組織合作開發理財課程,透過教育、金融跨領域專業的結合,通常品質較好、效果也佳。

花旗集團則是強調「走動式」教學,自1998年起發動旗下負責理財諮詢的SmithBarney顧問「下鄉走透透」,每年在美國五十所中學開辦三天的密集課程,教導基本理財觀念與責任。課程的壓軸高潮是全國性的投資大賽,由班級為單位組隊參與競賽,以選出股市操盤高手,優勝者的獎品是全班學生和老師每人獲贈花旗銀行股票一股。

美國老牌券商A.G. Edwards的理財網站,則是透過說故事方式導入投資觀念。在「Big Money Adventure」的漫畫故事中,一對兄妹與大鳥在叢林探險,面臨各種情境做出價值判斷與選擇:比如說,是把錢花在太陽眼鏡、鞋子等消費品上?或者投資在露西熊的項鍊生意,分享生意帶來的利潤?

最後當兄妹們離開叢林,大鳥給了建議,「你可以投資錢在股市,做同樣的事,」顯示了企業拉攏小客人、「放長線釣大魚」的心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