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e財神伴你線上理財通

陳致中
user

陳致中

2003-12-15

瀏覽數 14,000+

e財神伴你線上理財通
 

本文出自2004理財特刊

提到「理財」,一般市井小民可以說是又愛又怕。畢竟,每天層出不窮的新金融商品、走勢分析和經濟新聞,很容易形成「資訊不對稱」,讓一般消費者大歎理財不是自己玩得起的遊戲。其實,目前許多理財網站不但幫消費者把理財知識整理得有條不紊,也可以進行線上下單、個人資產和投資組合管理等活動。若能善用網路上的資源,人人都可以變成理財專家。(頁159表一)

2000年通過「金融機構辦理電子銀行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後,網路理財不再局限於資訊提供的功能,消費者可以透過網站直接進行購買和轉帳的工作。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網路理財的趨勢儼然成形。統一綜合證券協理張宏碩指出,目前約有13%的股市交易是完全在網路上進行的,且未來三年預計至少還會成長一倍,達到25%左右。

建華銀行個人金融處襄理林迺君也表示,至2002年底全台灣證券開戶人數約為七百二十四萬人,其中電子交易開戶數就占了兩百五十二萬,顯示網路下單市場不容小覷。

e化是金融業的潮流

張宏碩也表示,儘管目前利用統一證券平台下單的比例仍然較低,僅有3%左右,但就期貨來說,目前統一約有40%的期貨交易是在網路上進行的。「e化早已是業界的潮流了!」張宏碩表示,未來隨著年輕族群加入投資行列,加上金融商品推陳出新,網路理財的前景相當可觀。

與台証綜合證券合作的Yahoo!奇摩網路理財,今年也有傲人的成績。負責網路理財業務的Yahoo!奇摩製作經理謝維哲表示,目前利用Yahoo!奇摩平台進行股票下單的用戶已成長到兩萬人,不重複到訪人次則高達六十三萬人。交易金額在SARS時期曾衰退至一個月新台幣10億元左右,但疫情遠離後,8月份的下單金額達到40億元以上,2003年下半年平均每月有30億元的表現。

除了證券交易外,Yahoo!奇摩在個人理財(含基金、銀行轉帳、財經教育等)部分也有相當績效。2003年第二季Yahoo!奇摩個人理財的點閱率(Page View)較第一季成長了47.48%,而第三季又較第二季成長了14.92%。而理財網站的不重複到訪者,第三季達到四十三萬九千多人,比第二季成長了31.86%。

除了入口網站以外,另一種主流的網路理財平台是網路銀行。隨著金控業的整合,網路銀行成為金控業主要對外的窗口之一,在轉帳、線上繳款及基金申購等業務上的成長也相當可觀。

根據建華銀行提供的統計資料,使用網路銀行的比例約為上網人口的52%﹔而網路銀行的客戶則佔全部銀行客戶的20%,也就是五個銀行客戶中就有一個使用過網路銀行。

國泰世華銀行網路金融處領組徐龍翔表示,世華銀行MyBank目前線上的轉帳交易量已經達到每個月九十六萬筆,約2500億元的規模,約占世華銀行整體交易的9%。「不過相對於韓國2002年網路轉帳約占16%,台灣還有成長的空間,」徐龍祥認為。

林迺君表示,目前建華的MMA金融交易網約有八萬名會員,且「幾乎都是高貢獻度的會員,」林迺君說。

便利性為主要誘因

究竟網路理財有何魅力,讓愈來愈多的投資人選擇網路做為管理個人財富的媒介?張宏碩表示,傳統證券商或理財機構的業務員往往無法滿足每個客戶的需求,而客戶往往也對每天打好幾通電話下單、取消、修改的流程感到厭煩。然而在網路上,只要輕點滑鼠,一切的理財活動都可以瞬間完成,大大增加了投資的便利性。

林迺君認為,全天候、省時便利、多元化的服務,加上許多網路銀行提供手續費的優惠,以及客製化的服務內容等,是網路理財成為近年理財新趨勢的原因。

在網路理財的族群特質上,謝維哲表示,Yahoo!奇摩個人理財網站活動的族群集中在二十歲至三十五歲,股市下單則集中在二十五歲至四十五歲的族群,較運用傳統方式理財的族群年輕,男女比例則約為53:47。「網路理財的資訊蒐集容易、交易也很便利,對於年輕族群有很大的吸引力,」謝維哲表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建華銀行則在2003年3月針對網路用戶的投資理財行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網路銀行用戶的男女比例為65:35,年齡也集中在二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

在這些網路理財用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占九成,且年收入大多在50萬元以上。世華銀行的網路理財客戶也集中在二十五至四十五歲間,大專學歷的未婚人士,且以電子、化工背景最多。

國內電子下單還有成長空間

「可能是這些科技人沒有時間,卻有錢想要投資,才會動腦動到網路理財上,」徐龍翔表示。由此也可以看出,年輕、學歷高、網路使用經驗豐富,是大多數網路理財消費者的特色。

儘管市場潛力大,理財網站目前的成長和獲利仍不穩定。以統一綜合證券來說,儘管網路服務成長快速,但所占比例仍比不上國外同業。「國外的電子下單比例往往高達40%到60%,而台灣目前只有13%。相對來說,台灣還有成長空間,」統一證券張宏碩表示。

入口型的理財網站也同樣面臨缺乏獲利機制的問題。「到Yahoo!奇摩理財網站上的人,多半還是以瀏覽資訊為主,」謝維哲表示。

由於理財並非入口網站的主要獲利來源,加上初階使用者對於理財新聞、教學的需要遠大於實際下單購買的動機,因此入口網站較難從理財交易中獲利,主要的獲利來源,仍是廣告。

一般而言,網路銀行由於具備金控產業的綜效,在獲利來源上較為穩定。「就網路銀行來說,交易和轉帳的手續費占了利潤的九成以上,」世華銀行徐龍翔表示。世華MyBank的大宗交易依序為轉帳、基金和證券,而銀行本身的收入均來自手續費。

敦陽科技金融資訊事業群副總經理劉先民表示,其實金融業e化所需的科技早已成熟,也有很多國內外的應用軟體可以直接引入。

網路理財的發展相對緩慢,和金融業以及消費者的態度有關。「金融業並不特別強調效率,反而把穩定、安全看做關鍵,」劉先民認為,其實網路理財最大的障礙不是科技,而是人,「『保守』是最大的阻力。」

安全顧慮為最大阻力

「安全顧慮」可能是網路理財最大的限制之一。

依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的調查(表二),消費者對電子商務最不信任的一點,是網路交易的安全問題,2001年有47%的消費者對交易安全有疑慮。不只消費者對電子商務交易安全性有疑慮,推出網路理財的業者也對線上交易的安全問題甚感困擾(表三)。林迺君指出,如同ATM、金融卡剛推出時一樣,網路理財的安全問題的確讓不少消費者卻步。

然而,真正由網路平台本身造成的安全問題,其實少之又少。徐龍翔表示,透過目前網路金融交易的安全插槽層(Secure Sockets Layer,簡稱SSL)憑證機制,消費者資料幾乎不可能外洩。安全問題其實大部分都出在使用者本身。

劉先民舉最近的花旗信用卡資料外洩事件為例,說明資訊科技本身並未犯錯,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疏失導致錯誤發生。「除了基礎建設是否完善的問題外,『人』的議題也很關鍵,」劉先民說。

為了避免網路理財的各項疑慮,消費者應該有步步為營的態度。徐龍翔指出,在開戶填寫帳號、密碼和SSL序號的時候,必須特別謹慎,因為安全問題往往就發生在密碼設定這一環節。「在取得授權並登入網站後,先選擇商品種類,再比較各家差異,不要急著下單購買,」Yahoo!奇摩謝維哲則提醒投資人,在利用網路這一理財平台時,不要輕率就下決定。

「還有,隨時知道自己在網路上哪一個位置,」謝維哲表示,過去許多投資人在登入網站後,因為在各種商品和頁面間不斷切換,最後常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哪裡,甚至莫名其妙就下單了。也因為這樣,如何提供包羅萬象卻又清清楚楚的資訊,讓投資人隨時明瞭自己在做什麼,就是理財網站的最大挑戰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