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問題,太少答案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88-05-15

瀏覽數 12,650+

太多問題,太少答案
 

本文出自 1988 / 6月號雜誌 第024期遠見雜誌

最近因公返國,停留一週。一年小別,台灣變化之大,令人目為之眩。

和朋友們談天時,我說,台灣的報紙近來對MTV報導甚多,不知MTV是什麼?朋友回答:「就是看錄影帶的地方。」我說,因為在國外的方便,我在紐約看到一些大陸電影的錄影帶。聽說「老井」不錯,不過紐約還沒有發行。朋友們說:「那麼今晚就去逛MTV。看「老井」!」於是去見識了MTV,在台北看了在紐約還沒看到的「老井」錄影帶。

也許國人需要一些消閒的地方,但是MTV算什麼呢?是電影院、茶室、還是旅館?也許大陸電影並非全不可放映,但是政府不是規定任何影片上演都要先經過審查嗎?

愛幹什麼就幹什麼

豈僅是MTV和電影而已,國內現在很多事,都不按法則來了。好像每個人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沒人管,也管不了。

解嚴了,開放了,強人走了,是國家邁上更自由、更民主道路的契機,但是目前這種亂糟糟的樣子,恐怕不是健康的發展。因而很多人覺得;台灣需要建立社會新秩序!

這話太抽象了,真要做起來,千頭萬緒。但是,政黨、政府和輿論界,顯然應該多負一點責任,多盡一點力。

如果我們自許為民主國家,或者希望成為一個夠標準的民主國家,就不能只有一個政黨。而多黨制,在政治上就會有競爭。但國民黨與民進黨間的競爭,早已脫離了民主國家黨爭的規範。

先是國民黨一黨獨大,對黨外人士的合理要求甚少理會,對其合法活動,也儘量壓抑。以後黨外勢力成長,訴求升高,國民黨也相對採取強力手段,乃有高雄美麗島事件之發生。

再後國內外局勢劇變,從某種意義上說,黨外成了強者,於是以牙還牙,對國民黨也極盡侵凌之能事。大家唯力是尚,衝突之強烈,激盪之深遠,使整個社會秩序為之動搖。不客氣的說,兩黨競爭不知檢束,是國家今天的亂源。

兩黨都應檢討反省

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把對方看成敵人,希望把它打倒。這是認知上的最大錯誤。在學理上,在先進國家的經驗上,政黨間只是競爭者,爭取選民支持,以取得執政的機會。

就是從台灣的現實利害上講,沒有民進黨,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還能算作民主國家嗎?還能在國際上受到同情與尊敬嗎?沒有國民黨,國家的擔子民進黨能挑得起來嗎?

所以說,少了那一個黨,老百姓都不會願意。明白這一點,兩黨就應深自檢討反省,嚴守政黨行為規範,不要違逆選民意向,招致公眾反感。

國民黨到現在還是扭扭捏捏,不承認民進黨是一個合法的政黨。這倒不是說民進黨沒有辦登記,而是國民黨在心理上不能接受。

照我們局外人想,如果現在要國民黨高階層負責人和民進黨領導人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大概國民黨是不會願意的,因為他們會認為對方不是同等級的對手。不能平起平坐,很多事也就無從磋商妥協,而民主政治偏偏就是一種妥協的藝術。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由於不被國民黨接受,至少不是全部接受,民進黨人相對的採取了高姿態,對國民黨的政績全盤否定,一律抨擊,一律到街頭抗議。初期如此也許必要,今天民進黨若仍以批評國民黨為活動重心,走上街頭為手段,則就要使人失望了。

「敵人的失敗並不等於我們的成功」,即使國民黨沒做好,民進黨的理想在那裡?治國的方略在那裡?人才在那裡?都要拿給選民看了。

不守法的人占便宜

政府的問題,如果不比政黨的多,至少也不比它少。

一個大陸留美學生很感慨地說,他到美國之後,感受最深的,是看不到政府的存在。除了入境時辦一次護照檢驗之外,從來就不和政府打交道。

在大陸,政府無所不在,連買樣日常用品都要拿政府的配給券呢!現在在台灣,似乎也看不到政府了,因為很多事似乎沒有人做,大家只有表示「無力感」。

行政院長俞國華,一般人對他個人都評價不錯,認為他廉潔、本分,也想有點作為。但是現在一般人看政府,覺得它懦弱,沒有原則,沒有威信,更沒有認真執法。因為民眾對它缺少敬意,所以對政府的向心和支持不夠;因為發覺不守法的人不受制裁,而且占了便宜,於是大家相率不守法。社會沒有公理的標準,沒有行為的準則,豈能不亂?

平心而論,今天政府處境很難。海內外壓力,都要求中華民國要民主開放,政府若管得多了,執法嚴了,會招來集權之譏,這是人人都怕的大帽子,所以寧可失之放縱,以求換得名聲。

實際上,社會失序,同樣會得不到民主。政府應該把握一個分寸,不應該管的事,絕對不干預,讓民間自己負責;民間辦不了的,而且也是政府依法應該管的,那就必須要做,而且認真的做,不討好任何人。今天中華民國人民的知識水準,連這點的思辨能力都沒有嗎?

太多問題,太少答案

自今年元旦「報禁」解除之後,報紙增多了,篇幅加大了,各類型報紙更是如雨後春筍,台灣的言論市場一片蓬勃。同時環境在變,強人政治結束,民主思潮高漲,政治競賽緊張,所以報章上的消息也十分熱鬧。

蓬勃儘管蓬勃,熱鬧儘管熱鬧,一般讀者都是非常迷憫,不知道國家的出路在那裡。有人說,報章提出了太多的問題,提供了太少的答案。

報章也許沒有責任「作之師」,甚至在當前標榜知識與公意的時代,亦無資格「作之師」,未必應該提出答案。但是從新聞界守望、示警的功能來說,指引一個大方向還是必要的。

事實上,新聞界也不是沒有答案,或者找不到答案。有些報章忙於賺錢,猜中獎號碼以「服務」讀者都來不及呢!那還有閒情逸致去管別的事?有些報章則是鄉愿,台灣是「現在誰也不怕誰」的時代,提出任何見解,都會有人不高興,都會受人批評攻擊,所以沈默是金。

社會的失常,有人認為是過渡期間的現象,不必擔心。問題是:它是否是必然的?要過渡多久?我個人認為,如果政黨不能在規範內競爭,就會使社會動盪不安。如果政府不認真守法和執法,不能使公眾產生向心和信心;如果新聞界妄自菲薄,不能發揮促進穩定和進取的功能;我不認為我們社會的一些毛病,可以自然痊癒。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