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產業供應鏈成為競技主戰場,製造業面臨巨大挑戰。還好,台灣創業家具備七大要件,轉型成功,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擦亮「MIT」招牌。
MIT從被嘲笑,到變成「品質保證」,走了20年的路。台灣這個小支點,憑什麼撐起全球各個重要的產業鏈?《遠見》採訪各行各業後,彙整出製造業蛻變的七大要件。
首先,毫無疑問地,經營者都具備苦幹實幹、任勞任怨的精神。「以廠為家」已是日常寫照,老闆不是在工廠,就是去工廠的路上,要不然,就是長年在海外拚訂單。
鳳記董事長魏燦文,27歲第一次出國時,是自己安排行程,拎著行李箱,一路從美國到加拿大、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等10幾個國家,把重要客戶全部拜訪一遍,而且一去就是55天。「當時年輕,不懂得害怕,反而很興奮能闖蕩世界,」68歲的他,至今仍然戰鬥力旺盛。
PCB電鍍專業加工廠科聚總經理陸進福,創業初期,深怕產品出問題,每天都神經緊繃,待在工廠10幾、20個小時,經常都被太太催,「為何還不回家?」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