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童子賢:台灣五年狂賺2500億外匯,是競爭力?還是賤賣土地人力?

毛凱恩
user

毛凱恩

2021-08-18

瀏覽數 40,050+

圖/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陳之俊攝
圖/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台灣電子業疫情以來大進補,出口暢旺,今年前七個月成長31%。而手握世界瘋搶的晶圓代工產能,也讓台灣國際存在感瞬間提升。不過,為什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卻認為出口暢旺背後,卻是一系列台灣產業的隱憂?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一身休閒T-Shirt裝束,視訊現身「玉山科技協會白皮書發表會」,並應邀演講,指出五大關鍵字,將是未來台灣產業未來的五大重點,包括「培養」人才、創意、專利,「收集」資金、「分散」製造基地,「連結」國際與人才與經驗,並「反省」目前台灣高度仰賴高科技業的現況。

兩個「灣」連結減弱、兩個「東 」重要性崛起

童子賢指出,白領人才不足,往後東歐、東南亞重要性,人才稀缺將逐漸浮現,台灣應加強此塊連結。

童子賢也觀察到,自己同學們多在美國發展,而兩個「灣」:台灣與舊金山灣的緊密連結,常常一通電話,就把隔海的同學、上司、下屬關係串起來,是台灣高科技業的重要國際資訊連結。

不過,童子賢憂心,台灣留學風氣降低,可能是未來國際連結的隱憂。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自己曾吃過隱形眼鏡法規的苦頭,而衛星、銀行、跨國人才、智慧城市所需的智慧電杆等等在台灣也都受種種法規監管。陳之俊攝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自己曾吃過隱形眼鏡法規的苦頭,而衛星、銀行、跨國人才、智慧城市所需的智慧電杆等等在台灣也都受種種法規監管。陳之俊攝

高科技業,充滿迷惑與挑戰

童子賢指出,現在的高科技業充滿迷惑與挑戰。

在分散產地的考量上,中國就算沒有經歷中美貿易戰,人口老化、少子化的長期趨勢,就讓和碩在內的工廠開始往東南亞、世界各地搬遷,趨勢難以改變。

不過另一方面,中國供應鏈「非常紮實」,童子賢認為短則三年,長則七年才能逐步從中國分散,且中國製造也不會消失,頂多就是部分被東南亞分散了。

而在產業基本面上也能體現這點,台灣自疫情以來,出口成長、創新高,甚至今年前七月出口額已經交出年成長31%的佳績。展望未來也同樣風光,電動車崛起給台灣電子業者切入機會。

年度激省!$3,680 帶回24期遠見+高質感行李箱

童子賢試算,電動車所需被動元件,約是2、30支手機的量,而每年汽車產能9000萬輛。若全部轉換成電動車,每年車用被動元件需求將相當於20億支手機的需求量(2020全球手機出貨約12.5億支)。

但迷惑與挑戰的點,就在於「台灣多一個林百里(廣達創辦人)、多一個徐世昌(華碩創辦人之一)、童子賢,頂多是95分再加分。」

「重製造、輕服務」現象需反省

童子賢指出,台灣製造業非常強,但「重製造、輕服務」的現象則值得反省。

他觀察,百貨公司概念從日本來,大家都去看《復仇者聯盟》等美國電影,就算是高科技服務業如Uber Eat,也不是台灣公司。此外,先進國家服務業六成、製造業約三成,若是未來服務業沒辦法給年輕人舞台,「所得、就業有隱憂;薪水提高,也沒指望!」

童子賢更語出驚人,表示台灣2017年起每年外匯出超超過500億,四年半來已累積累積近2500億,但除了表現出出口具競爭力外,或許也是賤賣土地、人力的表現。

和碩德州等廠,將撐起特斯拉產能

而和碩電動車布局電動車超過十年,近期動向也受關注。

童子賢表示,供應車用相關組件的和碩美國德州廠進度不便透露,但他表示,據公開消息,客戶(特斯拉)將透過上海、德國、德州等廠,達到4、500萬輛,約是賓士、BMW產能的一半。

童子賢指出,全球布局上和碩「默默地分散出去,」已有美、歐、日等據點;至於海外設廠,則是在取得市場、靠近客戶,取得勞動力等因素中衡量。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