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年攀升的夏季尖峰負載,讓缺電夢魘籠罩全台。只是,為2%尖峰負載的備用容量,蓋大電廠真的是唯一解方嗎?事實上,以儲能、智慧電網、分散能源打造的虛擬電廠,已是能源管理新顯學。
甫入夏的5月,突然在五天內發生兩次大停電,讓台灣再度深陷「缺電」焦慮。於是,核四重啟也再度成了各界攻防的舞台。只是,台灣如今最迫切需要的,真的是重啟核四嗎?
當孩子開學急需用錢時,你的優先考量是賣屋變現?出售基金、股票?還是從日常資金中,調度儲備一筆可隨時提領的周轉金?
電力管理,就如同資金管理。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觀察,若以一年約8760小時來看,台灣每年用電尖峰負載約200小時,且集中在夏季。要思考的是,為因應每年2%電力尖峰負載的備用容量,除了蓋大電廠發電備而不用外,是否還有更省成本,更有效率的解方?
劉文雄表示,台灣電力系統供應要有「承載順序」與「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IRP)的思惟與作法。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